片区联动发展 推动振兴“强片拓面”
作者:林洪(上海市宝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单个行政村为主体的开发模式日趋受到建设成本、规模效应、运维保障等多重因素制约,后续管理负担较大。为此,以空间统筹为核心、组团联动为重点、辐射带动为导向的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模式被更多人所关注,这种模式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又兼具统筹协调能力,值得推广借鉴。上海市宝山区紧扣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城乡融合的发展特点,以系统思维深入谋划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主要通过三方面实践,推动乡村振兴由“串点成线”迈入“强片拓面”新阶段。
一是纵向沟通,横向串联,统筹乡村片区化建设。加强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横向上串联各村、统一步伐,突破行政村界限壁垒,构建跨越行政边界的网络型关系,组建联村党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纵向上强化指导、狠抓落实,健全“镇党委—村党组织—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链条,将顶层设计同基层实践衔接,确保执行落地。深化统筹推进,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原则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从布局开始,就摒弃“单兵作战”思维,编制《宝山区“一脉五花”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规划》,整体布局五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上海率先推进乡村联片建设试点。
二是集聚优势,抱团出击,强化产业组团式发展。宝山区统筹推进片区内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功能定位,将萌宠、体育、康养等元素植入乡村,跨村域整体提升乡村牧场、果蔬乐园等产业项目环境。增强品牌效应,培育建立“花果宝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利用农展会、电商等平台,加大品牌宣传,推出乡村振兴组团IP(知识产权)。坚持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建立罗村、月村、鑫村三家镇级平台公司,盘活村级闲置资金,瞄准城市转型优质项目精准投资,形成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将集体发展融入区域转型大局。
三是创新模式,众智汇聚,推进城乡融合式治理。宝山区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为统领,不断探索强治理与促振兴的辅承转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村庄风貌设计引导,联手高品质设计院所和高校美化提升农家庭院。探索“城乡·融治理”模式,打造“宝善治”乡村治理品牌,成立宝山区乡村治理学院,组建基层治理智库。强化数字赋能,深化“社区通”场景应用,开拓城乡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产品进城,引导“宝锦农业”等优质企业入驻,专题展示乡村旅游景点,让市民“云”游乡村。
宝山区乡村联片振兴有以下五点经验启示。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宝山区突破行政村界限壁垒,构建联村工作党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决策共商机制,为乡村联片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吸纳各类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两代表一委员”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基层共治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宝山区把规划设计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位置,统一谋划、梯次建设,优先推进涉农镇的总规编制,率先实现郊野单元规划全覆盖,立足互联互通,以点带面,优化各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资源,提供产业用地指标,为推进乡村振兴打好规划基础。
三是突出因地制宜。宝山乡村“三分区”特征明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找准发力点,不搞“一刀切”,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推动联片发展。在北部“城市边的乡村”,重点指导村民自治,促进民主协商、自治共治。在中部“城市中的乡村”,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在南部“城市化的乡村”,突出智慧治理,全面融入都市,聚焦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四是注重资源共享。打破村落间的行政壁垒,让隔壁邻村实现协同发展,对原本各村的乡村餐饮中心、乡村大礼堂、游客服务中心等建筑设施进行统筹,实现资源集约利用,避免重复建设,为提升区域整体品质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深化设施联通。聚焦协调发展,将区域内各村之间的相互协作发展进一步拓展,在联片的制度性、标准化方面进行深化,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安防等系统建设,推动片区内田成块、林成网、水成系、路成环,整体性提升全域发展协同水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