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市场消费旺 “水韵江苏”人气足
街头车水马龙、景区人头攒动、乡村游人如织……五一假期,江苏各地旅游热度居高不下,文旅消费热情高涨。据统计,五一假期,江苏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3988.18万人次,同比增长277.7%,比2019年同期增长25.2%;实现旅游总收入310.08亿元,同比增长220.8%,比2019年同期增长15.3%。
旺起来 游客美景“双向奔赴”
“我们坐高铁过来的,玩了一整天,很多表演项目让人震撼。”五一假期,来自武汉的秦先生选择常州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我们玩得很开心,下次还会再来。”秦先生说。
同秦先生一样,到常州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景点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一假期,集团旗下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东方盐湖城景区等各个景区客流、营收均超过2019年同期。
江苏各地景区景点同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4月30日,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接待游客4.2万人次。江苏森迪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飞表示,对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有些出乎意料。为此,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延长开园时间至晚上9时,同时推出了水上表演、无人机秀等活动,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多元需求。
走出城市,美丽乡村也热闹异常。5月1日,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齐心乡村旅游节暨龙虾美食节开幕。活动当天,齐心村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村内各业态总营收超40万元,同比增长300%。震泽镇党委副书记瞿东一表示,今年以来,齐心村紧扣“生态绿色”主题,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五一假期前夕,齐心村思乡园开业,项目涵盖餐厅、住宿、室外花园等业态,为游客休闲度假提供了更多选择。
火起来 特色体验“破圈”出彩
景区、乡村旅游点再现假期繁忙景象的同时,露营、夜游、演出等业态也呈现出较强吸引力。在常州,全新打造的园林实景版锡剧《半园·珍珠塔》假期迎来首轮试演,众多游客在夜色中感受“江南名士第一巷”的人文之美;在盐城,央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走进九龙口淮剧小镇,带动当地非遗旅游热潮;在连云港,渔湾欢乐城推出了“大宋风华夜游渔湾”系列活动,受到市民游客热捧。
4月29日,第十届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激情开唱,演出3天吸引8万多名乐迷现场观演。南京市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旅游推广科科长郭小清介绍,依托咪豆音乐节,区文化和旅游局特别推出了一款包含景区门票、特色民宿、露营帐篷、采摘体验等内容的特色产品,上线仅6小时便全部售罄。
4月29日,南京雨花剧院上演的“中弦知春”专场音乐会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场欣赏。“此次音乐会在曲目选择上更加注重中西音乐的融合。”南京雨花剧院负责人赖炜表示,“我们致力于让艺术走进城市生活,给市民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文旅艺术消费新选择。”
淄博烧烤“火出圈”后,徐州烧烤也不甘落后。五一假期,散发着徐州烟火气的“徐州味·旅游季”如约而至,吸引着八方游客前往徐州品尝地道美食。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旅游季旨在进一步弘扬徐州美食文化,提高徐州城市知名度,激发文旅市场潜力。活动将持续至7月,其间,徐州各地将围绕“美食+旅游”“好吃+好玩”主题,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旅活动。
忙起来 共同守护“诗和远方”
繁荣的假日经济以及和谐的市场秩序背后,自然离不开旅游人的坚守付出。
五一假期,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推出电影展播、手工体验等社教活动,让工作人员更加忙碌。该馆讲解员杨卉卉假期有3天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她说:“这已是我第8年在岗位上度过五一了。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馆打卡参观,我心里特别自豪。”
4月30日,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导游部收到一封感谢信。据介绍,此次来信的游客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特意对景区讲解员韦网辰免费延长讲解时间表示感谢。“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往常带团遇到老人,我也是这样做的。”韦网辰说。
瘦西湖风景区导游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五一假期客流高峰,瘦西湖讲解员队伍不断提升讲解服务,在讲解时间、形式、内容等方面,尽可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让游客尽情体验瘦西湖的人文风景。
众多导游也在五一假期恢复了忙碌。国家金牌导游、中国国旅(江苏)国际旅行社导游纪伟娜假期5天接待了来自北京、山东两地的3个家庭定制团。今年3月回到本职岗位的她坦言,能继续为游客提供服务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我切实感受到了旅游市场强劲的复苏势头,仅4月份我就有20多天是在带团中度过的。”
五一假期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在全省文旅行业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交叉检查,对重点A级旅游景区落实流量控制、水上和高风险游乐项目安全规范运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假日期间,江苏全省1234名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全员在岗,各级执法机构共检查文旅场所3817家次,查处违法违规问题9个,整改安全生产隐患问题47个;各地收到旅游投诉221件,办结194件,有效维护了游客合法权益和文旅市场秩序。(邰子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