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作者:许召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五个坚持”,即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开放合作。这是今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建设好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时代内涵。综合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少应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完整性。完整性不仅指产业门类要齐全,也指产业内部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齐全。此外,完整性还指适应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能够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二是先进性。先进性既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还指产业竞争能力强,在当前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情况下能够支撑产业升级,此外,还要能提供高水平的要素回报,能够有力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安全性。安全性既指能够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没有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也指粮食、能源和矿产等关键资源能够满足发展需要,还指产业体系要实现环境友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总体上看,“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这三个特征全面揭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涵和发展要求。
根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把握五个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做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把优质生产要素配置到最关键的产业中去,是建设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资金的天性就是流向可以获得最高回报的地方,其敏感嗅觉总能在不同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之间作出比较。这种天然逐利性,就是“脱实向虚”抑或“脱虚向实”的流向阀。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开辟科技创新赛道的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之本,对保持长久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最根本的是让实体经济壮大起来,让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有利可图、大有可为。
防止脱实向虚,首先要切实提高实体经济效益,增强其对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制造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要综合施策提高制造业效益水平,既要重视“加法”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向专精特新发展,增强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等,也要结合“减法”举措,特别是引导低质、低效企业及时退出市场,塑造合理竞争的市场结构,还要辅之以扩大需求的政策,提高针对性、直达性、精准性,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以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健“实”同时,还要补“虚”。在金融领域,要完善多元化、运转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要进一步深化系统性、制度性、法治化改革,逐步稳妥地解决影响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障碍,让充裕的社会资金更有效地投向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打造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不意味着各地都应该同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重大项目增长快、发展前景好,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往往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但也容易出现各地方一哄而上、过度竞争,少数地方获得成功而多数地方大量投入不见效益的情况。虽然一些地方或一些城市在跳跃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并不具备简单复制性,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上马项目就可能产生合成谬误。落实好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要求,核心是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晰和引导本地产业升级发展,但重点应放在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加强规划引导和塑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上。企业是投资决策、自负盈亏的主体。政府不能代替企业自主决策,更不能为了“考核业绩”以所谓优惠补贴等吸引项目进入。
三是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三次产业之间有着内在均衡性,不能片面地强调发展任何一个产业。我国内部是一个统一大市场,各地的商品和服务高效流通、互济有无,各地产业发展应主要遵循比较优势和效率优先原则。从各个地方来说,既不应该片面追求第三产业比重而简单推行“退二进三”,也不应该片面强调制造业比重而抑制服务业发展。当前,还应该更加注重顺应各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其对各产业的赋能作用更加显著,不少产业间的传统界线也在模糊。例如,不少典型制造业企业中,来自于研发设计、品牌形象、售后等服务环节的增值已经大大超过了制造环节。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各地在引导产业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本地支柱产业和上下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相关产业发展保留充分空间和资源。
四是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我国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传统产业发展。这是保持和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当前我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削弱,而技术和品牌等竞争优势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是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传统产业简单退出将直接损害我国产业完整性,降低产业配套能力,最终削弱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为提高传统产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很多传统产业经过改造都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可以具有更长的发展时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继续增加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的支持力度,解决传统产业利润率较低、自我升级能力较弱的问题;地方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已经具有集群效应的传统产业发展,为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防止简单化一退了之。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坚持对外开放是过去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我国不仅引入了重要的资金和技术,也在全球大市场中参与竞争和学习,促进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升。持续开放合作,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清楚地看到,关键核心技术等不来、要不来,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我国必须自己掌握,但不能走封闭发展的老路。只有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保持国内市场对国内外企业的充分开放,才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外先进成果加快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也才能更好地拓展外需潜力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