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洼里蝶变
【一线讲述】
我们洼里村因三面山坳、中间低洼而得名,10多年前,这里还是“要路没路、要水没水”的穷村。后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如今,随着一系列先进种植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洼里村一跃成为现代农业高地。
2011年,我回村当选了党支部书记。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我不断外出学习,琢磨发展出路:洼里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家家户户靠种地,但收益不多。“小菜园子”模式不行,那就试试“大棚”模式。
说干就干,经过大家齐心协力,19个日光温室大棚顺利建成。之后,我们成立了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确定了“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严抓产品质量,全力打造“玉泉洼有机蔬菜”品牌。
2015年,玉泉洼品牌的13种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随着有机蔬菜逐步打开市场,联合社首次盈利,有机蔬菜的高附加值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为保证有机种植的质量可控,我们探索从有机种植拓展到“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沼气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实现了零污染排放、全环节利用。
在不断的发展和摸索中,我们意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向科技要效益。于是,我们研发出智能种植床技术,自己制作泥炭土,智能控制温度和湿度,保证蔬菜有机品质的同时,叶菜生产周期缩短了22天,一年可采收叶菜16茬,亩产值达100万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出集成30余项创新技术的10层立体栽培模式,一个温室大棚可同时放置叶菜、菌菇20万盆,再次提高了有机种植的亩产效益。
为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我们以联合社为主体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特色加工、休闲旅游、教育培训等业态。如今洼里村三产融合总产值突破1亿元,昔日的“穷洼里”蝶变为“亿元村”。
我们通过发展产业,把村民变成产业工人,村民们有了稳定收入,在外的村民开始回流。腰包鼓了,群众拧巴了多年的眉头也舒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也同步跟上。建设文化广场、成立文艺宣传队、筹办乡村旅游节,各种文化活动让我们村子充满欢声笑语,全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光明日报记者赵秋丽、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高亮、牟永强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7日 05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