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秀绝活 百年老号圈新粉
“闲言碎语俺不讲,表一表鲁味斋品牌美名扬。三代人始终一件事,工匠精神永不忘。咱们山东鲁味斋的脱骨扒蹄,嗬!那真是,吃起来味道真不孬啊!”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期间,山东老字号暨非遗体验馆前人头攒动。51岁的山东快书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枫华打起鸳鸯板,做起山东老字号和非遗项目“广告”,演绎山东美食,迎接中外观众。
郑枫华是杨派山东快书第三代传人。“杨派山东快书追求板稳、口俏,有‘十二字诀’,喷口脆、发音准、咬字清、行腔俏。刚才说唱的段落是在《武松打虎》基础上填词的,希望大家进馆来尝尝山东美食。”
走进山东老字号暨非遗体验馆,“薄皮大馅的纸皮包子出炉喽”“德州扒鸡——滑嫩脱骨咧”等吆喝声不绝于耳,把子肉、扒蹄饭、福山大面香气扑鼻。环顾四下,还有不少观众手捏一套煎饼卷大葱正往嘴里送,吸溜吸溜地喝着甜沫。饱腹之后,再买些鲁锦、鲁绣、潍坊木版年画、淄博刻瓷等非遗产品,中外观众直呼不虚此行。
“山东老字号暨非遗体验馆的设计融合了黄河、泰山、儒家文化等元素,遴选了省内50家老字号企业和非遗单位入驻,全面展示山东中医药、名吃、工艺美术、纺织服饰等产品。”山东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魏子杰告诉记者,进博会不仅为老字号企业和非遗单位带来了可观收益,还促使大家接轨国际、连接现代生活,实现了产品迭代升级。
不只山东,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置人文交流活动多业态展示区,国内各地中华老字号、非遗代表性项目扎堆亮相。吃鲁菜、听昆曲、看皮影、品香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收获一批国内外拥趸。
在浙江馆首次参展的百年老字号“金乡徽章厂”展位,不少观众正围着一套中国地图徽章观看。这套徽章分开是中国各行政区的形状,表面描绘着各地特产,拼起来又是严丝合缝的中国版图,构思巧妙、做工精美。浙江省苍南县金乡徽章厂副总经理池昌涨告诉记者,金乡徽章厂与进博会“相见恨晚”。“徽章文化是进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一进馆就被大家胸前佩戴的一枚枚小徽章吸引了,这些徽章展现了我国在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其中的很多巧思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这次带来的两弹一星、各国袖珍国旗等徽章作品前也围满了中外观众。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产品升级,让徽章成为进博会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小窗口。”
椰雕、鹧鸪茶、清补凉、海南鸡饭……“这一口,很海口!”11月7日,“这一口,很海口”人文展馆迎来客流高峰,中外游客在这里领略海口文化特色和城市风光,观赏椰雕棋盘。除静态展陈外,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还邀请老字号“尚南堂”的工作人员现场展示海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鹧鸪茶制茶工艺——五时采制法。记者留意到,展台上不仅有非遗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摆放着海南自由贸易港旅游文体产业招商白皮书,向中外客商介绍营商利好政策。现场一些客商与海口企业互留联系方式,计划展开更深入的洽谈合作。
“进博会搭建了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和开放合作的平台。此次参展有利于海口推动对外经贸文旅融合互促,深化对外交流互鉴,进一步聚人气、引流量。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首府,海口不仅有丰富的人文内容,还有不断发展的新样貌。此次海口展位集中展示了特色非遗、旅游商品及其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示海口文旅市场的发展前景,吸引多方合作交流。”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王可表示。
一边是吴裕泰花茶、护国寺小吃京八件、便宜坊烤鸭等老字号美食,一边是木版水印字画、金属锻錾等非遗产品,不远处一方小小的舞台上,还有着老字号“吉祥戏院”带来的京剧表演……北京携23家老字号企业、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亮相进博会,为中外观众奉上地道京味儿。只见吉祥戏院表演人员轻抖水袖,翻、扶折扇,摇曳生姿,只听“海岛冰轮初转腾”运腔行云流水,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京剧艺术圈粉现场中外观众。
步入江苏展区,白墙黛瓦下,苏式园林移步易景的造景手法,将山、亭、竹、石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灵秀画卷。展区分为指尖锦绣、匠心璀璨、苏式生活三大板块,汇聚江苏省23家老字号企业的120余件产品。掐丝镶嵌、盘扣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互动项目和宋锦服饰秀、精致珠宝秀等接连上演,展现了江苏老字号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技艺、守正创新的品牌形象。
在上海展区,光明、美加净、龙虎、中华铅笔等老字号展位摆满了当家产品,既有百年历史的蝴蝶牌缝纫机,也有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海蜂花系列日用产品。上海还打造了“云上上海馆”,同步线下的展区、展品,收录品牌与展品的详细信息,让观众既可以“一部手机云游上海展区”,又可以跳转到品牌官方网店,直接下单购买。
11月7日,第三届中华老字号创新发展大会在进博会期间举办。会上介绍,2022年我国老字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吸纳就业87.2万人。今年前三季度,老字号企业营业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发展势头强劲。进博会上,全国各地积极宣推老字号和非遗新产品、新场景,老字号、非遗扎堆“赶大集”,带来了可观收益,促进了产品迭代升级。(郭子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