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河南焦作武陟: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春日经济”

发布时间:2024-04-09 10:11:00来源: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人间最美四月天。眼下,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5万余亩桃花、梨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芬芳烂漫、争妍斗艳,一派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春,点燃了乡村旅游热。

  近年来,武陟县以花为“媒”,探索“赏花+乡村游”“赏花+美食”“赏花+文化”等沉浸式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延展“赏花经济”产业,实现了“颜值”变“产值”,“美景”变“钱景”,走出了一条“花”式农旅融合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梨花盛开添春色

  赏千亩梨花,品黄沁古韵,看春日美景。4月5日,走进位于武陟县北郭乡黄河滩区的百姓梨园,千亩梨花相继盛开,漫天遍野雪白的梨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梨园内游人如织,尽享春日好时光。

  “今天我和几个朋友相约来这儿玩,还没进园就闻到了梨花香,我们专门穿上汉服、旗袍在梨园里拍了很多美美的照片,真是不虚此行。”来自郑州的游客陈丽霞一边拍照一边开心地说。

  据了解,百姓梨园建于2010年,占地1000余亩,种植梨树品种20余个,以玉露香、皇冠、圆黄等品种为主,目前年总产量300余万公斤,是河南省最大的棚架梨种植基地。

  北郭乡以“花”为媒,在百姓梨园举办武陟县第二届黄沁文化旅游节暨北郭梨花节,从3月30日起的一周时间里,游客在这里既可畅游千亩梨花花海,观看文艺演出、“梨花仙子”抛绣球及巡游,还可参加K歌大赛、抖音大赛、摄影大赛,欣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品尝特色传统美食,共享黄沁文化盛宴。

  “我们从最初单一赏花品果的观光旅游,发展到如今走进梨园赏花,体验富有黄河韵味的文化活动,让游客过足‘文化瘾’,打造了以花为媒、凸显黄河文化的新名片。”北郭乡党委书记关建平说。

  据悉,3月30日开幕式当天,北郭乡吸引了来自郑州、焦作、新乡等地的赏花游客6万余人,预计本次活动接待游客将突破55万人次,带动当地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消费1300余万元。

  桃花灼灼映春光

  桃花含笑春风里,万枝丹彩灼春融。在武陟县大虹桥乡万亩桃园基地,一簇簇粉红色的桃花开满枝头,如诗如画,令人陶醉。3月29日,为期一周的武陟县大虹桥乡第四届桃花节暨怀县故城春耕文化艺术节在该乡南张村拉开帷幕。

  据了解,此次桃花节秉持“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的宗旨,展示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致力将桃花节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让更多的人领略该乡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除了赏花,该乡桃花节期间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以春为媒,以花会友”的青年联姻活动,为单身青年们提供了一个结识新朋友、寻找爱情的平台;春日浪漫·桃园汉服变装秀,让游客们穿越时空,领略到古代汉服的优雅与韵味;少儿象棋比赛、戏曲民俗文化表演、飞龙表演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桃花节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我们依托瓜果之乡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策划举办了桃花节踏青、赏花活动,推动文旅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打造‘虹桥旅游’品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大虹桥乡乡长黄喆说。

  “万花”齐放分外香

  最是一年春好处,万花争艳迎客来。继今年农历“二月二”青龙民俗庙会火爆之后,这几天,被称为中国龙文化故里的武陟县龙源街道万花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赏花、踏青的省内外游客。

  据了解,万花村旅游资源丰富,是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和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感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宫”的文化氛围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还能徜徉村内的万福园、宁云苑、惠普园、连理园等游园,观赏竞相绽放的郁金香、玉兰花、樱花等,品尝当地的特产美食,好不惬意。

  万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小晶介绍,该村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大力实施美化、绿化等工程,去年以来共整治空宅空院20处,修建小游园17处、种植苗木花卉3万余棵,新增绿化面积9500平方米,村内多处“微景点”成为打卡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成为万花村一张崭新的名片。

  “我们村正在建设的花卉基地,光菊花品种就有50多个,开封菊花展好多品种都来自我们村。村里种植的花卉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杜小晶说。

  培育花卉生产基地,筹建万花博览园,每家每户的庭院中种植各种花卉,“花在村中、村在花中、家家有花、花在家家”,万花村名副其实。

  “现在,每天有10几辆大巴车满载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来村里旅游看花的人多了,俺的收益也增加不少。”万花村仿古街一名快餐店老板欣喜地说。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