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丁仕萍站在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馆的展厅里为游客讲解,从容、自信、游刃有余,完全看不出是一个还在上初中的学生。丁仕萍年龄虽然不大,经验却很丰富。“我从9岁就开始在博物馆里做志愿讲解员了,几乎每个周末都来这里,虽然错过了和同学玩耍的机会,但能为大家讲述家乡的历史,我觉得特别值得。”丁仕萍说。这位被游客亲切称为“最小迎客松”的女孩,正是安徽“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行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4年4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推出“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行动。一年多来,这场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内核的行动,正在悄然改变着安徽文旅的面貌。从博物馆到政务大厅,从高速公路到民航机场,各行各业的“迎客松”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着公共服务的温度与深度。
在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文化和旅游厅窗口,工作人员苏新生刚刚帮一位外地投资者办妥了文旅项目审批手续。“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让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安徽文旅的金字招牌,这是我们的责任。”他说。如今,在全省各级政务窗口,“人人都是迎客松示范岗”成为标配,政务服务的“小窗口”正在变身文明旅游的“大舞台”。
在高速路网上,另一批“迎客松”也在默默守护。在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黄山管理中心五城收费站,汪丽君熟练地为过往的车辆办理发卡收费业务,同时还会为司乘递上周边景区的旅游指南小册子。“我们累计发放了2万多张优惠券,收费站成了交旅融合的温馨窗口。”她说。从为突发疾病的司机提供帮助,到在恶劣天气下为游客搭建“暖心驿站”,再到走进乡村开展安全宣讲,她和同事们让高速公路服务区变成了流动的文明驿站。
万米高空之上,航旅融合也在进一步深化。安徽民航蓝天旅行服务有限公司的樊立成和团队一起,通过“机票+景区”“航线+目的地”等创新模式,让飞行成为游客旅行过程中的一次美好回忆。“我们已举办了十余场主题推广活动,目的就是推动飞行与旅行的无缝衔接。”樊立成说。
从中国石化加油站的“能源+文旅”特色服务,到博物馆的志愿讲解;从景区的文明引导,到乡村的文化传承,如今在安徽,公共服务的内涵正在“迎客松”行动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拓展。截至目前,安徽已评选出7批共115名“迎客松”典型人物,开展志愿服务超过万场,总计11万人次参与其中。
“文明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统一品牌引领下,全省正在加快建立宣传推广机制,让“人人都是迎客松”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未来,安徽将继续推进包括组建志愿者队伍、开设官网专栏、打造文明旅游驿站在内的“九个一”计划。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全省文旅公共服务水平,让“迎客松”精神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绽放光彩。(本报记者 孔令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