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群星奖照亮曲艺传承路

发布时间: 2025-10-29 10:39: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我说东方你就一个红,我说太阳你就一个升……”随着陕北说书《东方红》的演员周淋扮演的李有源将作品唱至高潮,尽管部分观众未能完全听懂陕北方言,却纷纷循着熟悉的旋律自发跟唱。这种跨越地域和语言障碍的文化共鸣,展现了传统曲艺直抵人心的力量。在第二十届群星奖曲艺终评的舞台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舞台佳作背后愈发清晰的传承脉络——青少年怀揣热爱登台献艺,家庭与学校悉心培育,社会机构搭建平台,多方力量共同铺就了传统曲艺的当代传承之路。

  在本届群星奖的舞台上,年轻面孔成为传统艺术传承中的一股清新力量。来自福建的南音表演唱《福盈刺桐城》由一群少儿演员倾情演绎,生动勾勒出泉州古城的历史韵味与时代风貌。被誉为“闽南文化活化石”的南音,在闽南地区得到了世代相传的守护。如今,依托泉州市青少年宫这一平台,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近并爱上这门古老艺术。青少年宫的专业教师队伍中,不乏像黄娟娟这样研究生毕业后毅然投身传统艺术传承事业的年轻人。

  谈及南音的传承,《福盈刺桐城》创作人黄娟娟感触颇深:“在福建,南音有着深厚的土壤。许多孩子来学习,是源于几代人的共同热爱。”这份热爱,在本次重庆之行中化为具体的行动。为确保演出万无一失,一位小演员的家长主动担当起“护灯使者”,亲自驾车从福建远赴重庆,全程悉心守护那盏高达两米、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宫灯”。家长的默默付出,成为此次终评演出坚实的后盾。

  苏州弹词开篇《心声》同样令人动容。9位平均年龄11岁的孩子,以吴侬软语弹唱传统评弹。鲜少有人知晓的是,舞台上一个个灵气十足的小演员,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

  “我们是一所乡村小学,90%的学生是随迁子女,来自五湖四海。”嘉定区望新小学副校长陆慧介绍,“这些孩子没有声乐基础,甚至听不懂南方的语言,能够走上国家级的决赛舞台很不容易。”

  从零基础到登上全国舞台的蜕变,源于一场持续十年的坚守。自2015年起,通过“区、镇、校”三级合作的模式,上海嘉定区文化馆、嘉定区外冈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与嘉定区望新小学携手,打造青少年评弹特色项目,中国曲艺家协会评弹艺术委员会委员周红等专家被请进校园,为原创作品《心声》做指导。

  “孩子们不是职业演员,每一个眼神、笑容都需要细细雕琢。”面对这群零基础的孩子,周红坚持以职业演员的高标准进行训练,从无伴奏演唱的音准情绪,到难度较高的轻声控制,一步一个脚印地耐心调整。尽管挑战重重,周红却倍感欣慰:“每一批孩子里都能看到好苗子。”

  群星奖的舞台,不仅照亮了校园里幼苗的成长之路,也汇聚了那些在业余时间凭一腔热血守护乡音的传承者,来自河北河间的李雪便是其中一位。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西河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雪说,她出身于西河大鼓世家,外公是西河大鼓朱派传人,母亲张领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跟随母亲跑遍全国,6岁便登台演出。尽管工作后在景区担任讲解员,但她从未放下鼓板。

  自2008年起,李雪与母亲义务教授孩子们学习西河大鼓。“传承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李雪说。这份责任,化为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如今他们的学生有千余人了。

  此次入围终评的作品《新农人》,是李雪与团队的创新尝试:将河北梆子腔、现代歌曲乃至机器人舞蹈动作融入传统鼓曲,令人耳目一新。难得的是,主唱之一张爽是位北京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只因自幼热爱西河大鼓,便利用业余时间在石家庄与北京之间往返奔波,排练长达一年。

  传承的力量,更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厚重。72岁的王幸勋,是河南省平顶山市艺术研究所的退休职工,此次在群星奖曲艺终评入围作品河南坠子《赶书会》中负责大提琴演奏。为完美呈现演出效果,他挑战自我,实现了艰难的脱谱演奏。节目浓缩的马街书会民俗画卷,令观众不禁对书会现场心生向往。

  从稚龄学童的初试啼声,到古稀长者的精益求精,群星奖以其广阔的舞台证明:曲艺的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每一代人以各自的方式接棒,让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焕发永恒活力。(本报记者 于 帆)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