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文化中国行|红岩,重庆的精神地标

发布时间: 2024-05-02 08:58:00 来源: 新华社

  春日,重庆红岩村。“95后”讲解员王佩雯引导游客,沿着一条石板路,从红岩革命纪念馆走向饶国模故居。

  路口一株黄葛树,参天而立,正是90多年前,王佩雯的高祖母饶国模所植。黄叶随风飘落,铺满了石板路,新叶刚挂上枝头。

  这片嘉陵江畔的坡地原名红岩嘴,因地质属于丹霞地貌、岩石呈红色得名“红岩”。20世纪30年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的胞妹饶国模,在此开办农场。1939年,这位开明进步的老太太将红岩村的土地、房屋提供给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从那时起,红岩就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一个精神地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 供图)

  从饶国模故居再向前走一段路,就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旧址门前,一张拍摄于1940年的照片,令人不禁驻足细看。

  照片中的重庆刚刚经历了日军数小时的密集大轰炸,一颗炸弹就落在办事处前不远处。空袭警报解除后,周恩来和邓颖超站在被震坏的楼前。

  “当时,周恩来鼓励大家说,日寇企图用轰炸来摧毁我们的抗战意志、迫使我们屈服投降,但我们是炸不走的。说完,他特意让办事处工作人员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讲解员的解说,让游客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秦邦宪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在红岩村办公和住宿,积极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迷雾笼罩的重庆,燃起一盏明灯。

  抗战胜利后,在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率领中共代表团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开展和平谈判,在红岩村住宿40多个日夜。毛泽东在此重新手书了《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尽显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和气魄。

  如今,走进经过全面保护修缮的旧址,一张木桌,一把藤椅,简朴肃穆,凝固了时光,也让这段历史继续照亮前路,永放光芒。

  在重庆,“红岩”还是歌乐山红岩英烈一曲临难不苟的壮歌。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剧《江姐》中一曲《红梅赞》家喻户晓,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也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1948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地下党员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她始终坚贞不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满怀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江竹筠等革命志士壮烈牺牲。

  如今,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所辖红色景区,年均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歌乐山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前来祭奠、献花的市民和游人常年不断。相距不远的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旧址,推出了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和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身临其境的场景,让书本上的红岩革命故事“活了起来”。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红岩精神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最具辨识度的重庆人文精神标识,“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就是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供图)

  在红岩村,在自己高祖母和奶奶住过的老屋里,每每对游客讲起红岩的历史,讲起小时候听长辈讲的往事,王佩雯总觉得自己与高祖母产生了某种交集,仿佛回家的感觉。

  在红岩村旅游旺季,王佩雯从每天早上9点开始讲解,一直讲到傍晚关门,中午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经常有游客问她,现在有没有红岩历史人物的后人在这里工作。王佩雯会指指自己。“游客们会惊讶,更多的是开心,因为这也是一种红岩精神的代代传承。”她说。(记者周文冲)

(责编: 刘莉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