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他常走到青年中间,并多次在讲话、座谈、书信等交流中,鼓励青年群体追求梦想、勇于奋斗。今天我们两则故事里的年轻人就都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韶华的。
华成祥是航空工业沈飞13厂的钳工,用钻头去钻鸡蛋壳是他平日里练手的必修课。华成祥是个“90后”,他所在的沈飞13厂主要任务是为国产大飞机加工关键零部件。现在虽然许多零部件都可以用机械加工,但也有很多还需要人工精细打磨。华成祥所做的就是这样的精细打磨工作。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航空工业沈飞钳工华成祥:“这种活儿一般都会特别精,要求特别难,需要钳工的基本功特别好,而且还需要有头脑、方法和技能。”
需要人工精细打磨的往往是最关键的部件。因为清楚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十几年来,华成祥坚持严格磨练技艺,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特级技能专家。他带领团队改进工艺方法一百多项,解决了航空制造的一系列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
在沈飞集团汇集了一批像华成祥这样为航空事业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他们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罗阳青年突击队。
2022年,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大家奋力拼搏、矢志报国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很快回信,勉励大家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华成祥:“总书记对我们的回信,有非常大的鼓励与激励,我们就像点燃了热血一样,能够让我们有更大的动力去拼去闯。”
小小的工作台是华成祥专注于其中的一方天地。他说,每天钻研技术、反复打磨,他丝毫不觉得枯燥,因为每当一个更完美的产品诞生,他都能看见更好的自己。
华成祥:“我只是喜欢干最难的活儿,从我手中出去的东西必须好、必须最完善、最完美的东西。吃喝玩乐或者享受方面我不擅长,做钳工工作是我唯一擅长、热爱、会干、能干的事。”
沈飞13厂经常会接到加工某个零件的紧急任务,需要在很短时间内攻克技术难关。华成祥作为青年技术骨干,总是主动请缨,承担起关键工作。就在不久前,他刚带领团队啃下一个硬骨头,说起这些,华成祥很自信也很自豪。
华成祥:“这个零件对于飞机来说特别重要,也特别急,尺寸精度要求达到0.005毫米,0.005毫米是不到头发丝的十五分之一。我看了一下图纸觉得能行,因为对于我已经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训练来说,是能够完成的,只是要想一些方法,这一批活儿我给100%完成了,没有一个失误。”
要成为这样能独挑大梁的技术能手,不仅需要埋头苦干,更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和总结。华成祥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2017年,13厂选拨了一批青年员工跟随大国工匠、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学习,华成祥也在其中。刚开始,有不少徒弟的方文墨并没有太注意到他。不过很快,师傅就发现了华成祥不一样的地方。
方文墨:“我每跟他把活的重点技术、要求说出来的时候,他都会很好记下来,第一时间跟我反复确认图纸精度、用途。我晚上7点多把活交给他,他晚上肯定12点钟之前给我,不会拖到第二天。他每一次干活的时候自己都在想,这个活怎么能干好一些。”
这些年,在不断的思考实践中,华成祥全面解构了一系列工艺方法,建立起更规范、标准的工艺流程,使生产效率提升近10倍,产品合格率达100%。
2022年,“华成祥党员创新工作室”成立。华成祥也像师傅方文墨一样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大家,手把手为年轻人做技能培训,培养的许多青年骨干已经走上关键岗位。而他专注于工作、爱钻研、勤思考的精神也影响鼓舞了身边的年轻人。
华成祥在岗位上刻苦磨练技艺,为翱翔于高空的大飞机而奉献,还有的年轻人在以自己所学,为大地上的千亩农田绘就新画卷。这些天正值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在河北邯郸曲周县一片农田上空,无人机正忙着施肥。
承包和管理这块地的是4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年前,他们从当地150户农户手里将这块地流转过来。当时他们都还在读书,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要用自己积累的科研成果,在这块低产田上进行更科学的种植,实现大面积规模化的绿色高产。不过对这几个还没毕业的学生来说,要做这件事并不容易。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科研助理、科技小院毕业生叶松林:“包括我哥、我叔、我父亲,我跟他们聊过这个事,我父亲不是很支持。”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博士生郝展宏:“因为都是学生,很困难。”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博士生冯小杰:“还想干这件事,我们很认可我们这个技术,我们觉得能干成。”
就在几位年轻人既踌躇满志又心怀忐忑的时候,一封特殊的来信给了他们信心和力量。这封信来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学习实践的收获和体会,表达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的决心。这4个年轻人也是设在曲周县的科技小院的参与者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并鼓励大家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郝展宏:“相当振奋,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回信中的每一句话都特别接地气,让我们感受到农业很深的情怀在里面,我们自己的工作也是深受鼓舞。”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博士后蔡东玉:“让我们进一步坚信我们做这个事情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也能够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本领。”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能得到这样一份认可和鼓励,对年轻人来说无比重要。总书记的来信也让更多人知道了科技小院,许多人都为这些年轻人扎根农田、踏实苦干的精神感动,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银行也为他们提供了优惠贷款。
叶松林:“银行主动来找我们谈,说你们做的这件事情是为国为民,你们在探索的道路是绿色能增产又能让大家吃得好吃得饱的工作,特别愿意帮助像你们这样有知识有水平又能把地种好的人在乡村舞台上建功立业。”
这4位年轻人所学的专业对口,学历也很高,所以对种这块地信心满满。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种植千亩大田和一二百亩的试验田有很大不同,他们缺乏大面积种植和管理的经验,种第一季玉米就遭遇了很大挑战。
蔡东玉:“我们拿灌溉来举例,试验田两三天就灌完了。但是一千亩灌溉周期会比较长,作物需要水分的时候没法及时供应水分,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河北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寒菊:“因为流转土地,合同要求及时种上,所以他们三天就把玉米播种上了,因为招的机手素质不一样,所以播种质量参差不齐,后来又有暴雨涝害,种植效果不太理想。”
当地农业部门和中国农业大学在了解到他们面临的挑战后,从农资、机械装备等各方面给予了协调和帮助,4位年轻人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第二季种植中,采用浅埋滴灌、“四密一稀”等先进的作业方式,并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运用卫星导航播种施肥,更科学地管理大田。
从试验田走向真正的农田,4个年轻人天天扎根在地头,从买种子到耕种管收,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付出就会有收获,第二季种植的小麦,目前长势非常喜人,4个年轻人更加充满了干劲。
无奋斗,不青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劳动是青春最荣耀的徽章。此刻,无数年轻人正在各自岗位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强国圆梦,正当其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