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新华社经济随笔: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三原色”

发布时间: 2024-05-07 09:31:00 来源: 新华网

  今年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春耕的重要“战场”,在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科研人员把农业遥感、病虫害检测、杂草识别等多个人工智能模型,应用到建三江的春耕中,力争在精准作业等方面取得突破。

  建三江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缩影。绿色科技赋能、黑土地等耕地保护加力、金色种子“芯片”加速更新,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三原色”,挥写着丰收的美丽图景。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农业作为最传统的产业,正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动力变革”,向智能化“要粮”。

  记者在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看到,工作人员把土地、气象等信息转化为数字,将农业大数据存储与算法开发相结合,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革新传统的生产方式。

  粮食增产绝不是简单增加水、肥投入,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正被加速改变。随着春耕自南向北全面展开,“十八般武艺”在希望的田野上纷纷亮相,智能育秧工厂、自动驾驶机械、无人化农场……藏于“技”的粮,正源源生产出来。

  土地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源。尤其是东北黑土地,是公认最肥沃的土壤,当好“压舱石”,必须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踩在黑龙江省宝清县宝清镇双泉村的耕地上,感觉这里的黑土地格外松软,这是当地通过施用腐熟剂,加快还田的秸秆发酵生成有机肥的结果,它让黑土地地力更强、更加松软透气。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从东北的黑土地、到中原的黄土地、再到南方的红土地,各地正在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上下功夫。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一手抓春耕,一手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着力补上农田基础设施短板。

  金灿灿的种子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致力于提高水稻抗病性等方面研究,已培育出1个新品种,还有20多个品种正在试验。

  从亩均单产看,我国粮食作物仍有提升空间,更新种子“芯片”对增产潜力巨大。

  一摞摞沾满泥土的笔记本,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的“宝贝”。靠着不懈的科研攻坚,聂守军和团队将水稻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的“绥粳18”是目前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香稻品种。

  从东北到海南,种业振兴正加速推进。在山东,科研人员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重点攻克盐碱地种质资源创新等关键核心技术。在海南三亚崖州区的南繁科技城,21家种业科研机构和2800余家种业创新企业在这里汇集,种业创新攻关成果不断涌现。

  一籽落地,万籽归仓。千里沃野上的辛勤耕耘,必将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