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北部边疆,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多民族群众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与肥沃的土地上。这里农牧区广泛分布,地理位置独特、民族文化丰富,由多个民族共同绘制的一幅幅和谐聚居的生动画卷,在一个个基层社区铺展开来。
条件改善夯实交融之基:“忧居”变“喜居”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多民族社区是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过去,因为冬季的恶劣气候,北疆农牧区的许多地方居住环境堪忧。优化居住环境,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内蒙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2021年至202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投入180多亿元,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710个,惠及250多万居民。随着基础设施升级、小区环境改造、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优化,各地社区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图为阿尔山市森旺社区内景,这里是该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社区。
自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近50亿元,让3万名群众“出棚进楼”。
文化互通搭起交融之桥:“朋友圈”在同一方天地扩大
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绘一幅画……社区是各族群众朝夕相处的大家庭,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通的一方天地。
在内蒙古的东部,赤峰临潢家园社区的乌兰牧骑排演大厅内琴声悠扬,社区居民在乌兰牧骑队员指导下载歌载舞;书画室翰墨飘香,书法爱好者们挽袖执笔、挥毫泼墨;民族传统工艺区欢声笑语,大家正在交流刺绣和编织的方法……该社区住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13个民族群众。结合多民族共居共享共乐的实际,社区通过组织文艺活动,丰富社区生活,各民族居民之间的心灵距离更近了。
社区居民在乌兰牧骑队员指导下载歌载舞。
杨柳介绍,社区队员大多由退休人员组成,过去五年,队伍人数从19人增加到近百人,演出场次达近200场。“我们每周都会聚在一起排练节目,有时候还会外出比赛和表演。社区是我们相互了解和联络感情的地方。”
在赤峰临潢家园社区,李贞子(右)、刘海燕坐在民族工艺编织刺绣课的桌前,她们一边缠线,一边讲述着这些年发生的趣事。
民族工艺传承区里,志愿者高娃带领围坐桌前的“同学们”编织各类毛线织品,丝线绣出来的花鸟图案引起记者们的注意。朝鲜族居民李贞子和汉族居民刘海燕是“老搭档”,属于“零基础”学员的她们连续多年坚持每周上课,即便没有课程也会来活动中心相互切磋。现在,课堂上教过的各式民族工艺织品,二人都能信手拈来。
共事共乐分享交融之果:共建手足相亲美好家园
73岁的金福姬是朝鲜族,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生活了21年。“过去,我家生活有困难。社区得知后,帮助我们在小区开了一家餐厅。一到节假日,我总会做些拿手的朝鲜族美食给各族邻居们品尝。”
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的空间,也是对这片土地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最直接的纽带。同顶一片天、同建一家园,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案例在内蒙古各地不胜枚举。
包头市阿尔丁1号社区居民自发创作民族舞蹈节目。
在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1号社区,居民们以小区真实事例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睦邻》讲述小区一居民楼直饮水未通入户,大家共同想办法出主意、最终通水的故事。
通过京蒙协作,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兴安社区积极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且融入“京味儿”的社区发展模式。
以民族团结为底色的北疆基层社区,构建了内蒙古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这片温暖的港湾里,生活上相互扶持、文化上相互分享、情感上相互慰藉,让各族群众心心相印,共同构建一个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