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好评中国·追光青年】更好满足青年精神需求

发布时间: 2024-08-30 18:19:00 来源: 人民论坛网

最新追光青年-文章配图

  作者: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廖小琴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相比之前的青年一代,拥有更为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物质生活更加富足;拥有更加广阔的精神成长空间,精神品位不断提升;与互联网共同成长,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新时代青年在满足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必然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更加丰盈的精神世界,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

  青年是时代跃迁变化的“晴雨表”和“方向标”,青年的精神需求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协同发力,在准确把握青年精神需求的状况与特点基础上,加强对青年精神需求发展的教育引导,不断提升青年精神素养,促进青年精神富有。这对于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用理想信念凝聚青年。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特别要注重凝聚青年。一方面,青年处于价值观、理想信念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成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社会环境下,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因素对青年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着冲击。因此,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年成长成才,掌握历史主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青年精神需求的多样化、自主性、个性化发展,对精神生活分化发展的青年进行思想与精神的整合凝聚,也需要用尊重、兼容、包容的利益整合和价值整合方式。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就是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加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党史学习。只有对科学理论有深刻理解,才会有理想信念的坚定。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才会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不会被无意义感侵袭。要坚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厚植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青年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促进青年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梦想而奋斗的新征程上满足多样精神需求,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

  加强青年精神需求分层分类动态调研。社会在发展,青年也在发展,把握青年的精神需求需要加强动态调研。通过分层分类的动态调研,充分认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分类的青年精神需求工作体系。一是精准识别青年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这是充分考虑青年的精神需求和特点,尊重青年、理解青年和支持青年差异性、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切实行动。二是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年发展的社会化和竞争力。通过动态调研和分层分类需求设计,能够促进青年更有针对性地多样化发展,给予青年在社会适应和社会竞争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青年精神需求发展。

  提升青年社会适应与超越能力。青年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实际上是青年个体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辩证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是从正确的价值选择入手。不要被短暂的、瞬时的眼前利益蒙蔽双眼,要看到精神价值的全局性、长远性、持续性。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进一步的价值取舍和人生意义问题也就自然明了。其次,要使青年认识到,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等都是竞争压力,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性的普遍现象。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体,要增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面对竞争压力不要盲目对待,要学会科学转化竞争压力。转化竞争压力的途径有很多,最根本的是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目标,眼光就会长远,思想境界就会高远,崇德修身就会自觉,理想信念源源不断产生的内在动力就能有效转化竞争压力。

  增强青年精神需求发展的主体自觉。满足和提升青年精神需求最终要靠个人自觉和主体创造。一是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青年个体要加强时间管理,避免做事懒散、拖拖拉拉、优柔寡断等状况,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和碎片化时间学习,努力跟上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节奏。二是要培养青年创新创造的精神和能力。青年要自觉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坚定创新信念,勇于进行创新实践。在学习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坚持求知探索,勤于思考,敢做先锋,不做过客、不当看客,青年的精神需求就会在奋斗奉献中不断得到满足、新生和跃升,精神需求的片面化、不平衡、乏力性等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从而实现精神生活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责编: 苏洋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