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万千气象看广东:一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强村”计划

发布时间: 2024-11-12 10:48: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APP 探粤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视作“头号工程”,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都、N视频承办的“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11月上旬走入南粤大地,探索不同地市全力建设“百千万工程”的“万千气象”。

  金秋时节,南国大地上的和美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城市化景观日益成为当代流行标志的今天,一个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旧村庄,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惠州市横沥镇墨园村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稻田小火车项目,让村集体收入涨了两倍;一系列闲置资产整合,将荒芜空地改造成了美丽庭院经济。拥有三四百年历史的墨园村,通过村企合作和强村合伙人计划,将惠州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了当地独有的文旅符号,让历史“活”起来,也让村民“富”了起来。

  本期《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行动》专题来到“百千万工程”省级培育典型村——惠州市横沥镇墨园村,看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村庄如何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建设文旅品牌实现文旅“立村”、产业“强村”。

  村企合作深入扎根

  乡村咖啡馆联动本地农场

  坐车前往墨园村的路上,夹道两旁郁郁葱葱,乡野气息扑面而来。直到石子砌成的装饰矮墙出现,渐渐走进村子,才越发感受到墨园村不只有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景观。硬底化路面干净整洁,巷道路牌饶有趣味,创意集市摊位有序林立,沿路还能见到横沥汤粉、茶野小馆等特色美食小店,俨然来到了一个精心规划、蓄势待发的新旅游景区。

  近年来,墨园村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以村企合作的方式孵化包括民宿、团建基地、乡村旅游在内的多种新产业形态,规划出“古村民俗游览—东江观光—农耕体验”的游览路径。

  墨园村的稻田。

  走近墨园印象咖啡屋,手打柠檬茶的香气格外清新,原材料正是刚从墨园村的书香农场新鲜采摘下来的香水柠檬。书香农场丰富的种植种类、个头饱满的果实时常令游客惊叹。农场老板杨柳香介绍,2019年农场开始尝试家庭化采摘经营路线,除了常见的番石榴、西瓜等,还引进了哈蜜瓜、沃柑、贝贝南瓜等高端品种,而墨园村强村合伙人计划的实施也为农场带来了更多客流。

  乡村产业样态百花齐放

  作为“百千万工程”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之一,墨园村于去年年底成立了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对全村产业与资源进行整体化运营。今年3月,墨园强村合伙人计划正式发布,在实践中探索村企合作模式,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稻田小火车便是其中一个特色产业。自小火车正式投入运营以来,不时有游客前来打卡,或是背着相机的年轻情侣,或是携手相伴的一家三口,无一不徜徉在风景如画的稻田中。实际上,稻田小火车项目投入三个季度便已实现了回本,墨园村党总支书记刘红兰介绍:“小火车正式运营投入以来,接待了游客大概 15 万人次,解决了村民就业难的问题,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两番。”

  墨园村稻田小火车。

  从农田来到村中,一片沿河而建的“围炉煮茶”露天小馆恰好适合短暂休憩。一壶茶、一碟水果小吃,躲在夏日炎炎中的绿荫下,听风赏花,颇具几分古韵幽香。“典型村切入以来,墨园村理清了自己的闲置资产,通过精改造、微提升,节假日有不同的团建、拓展(活动),都会过来这里,给我们集体经济带动了增收。”刘红兰说。从荒芜空地到茶野生态,变化的不只是乡村景观,更是村集体的切实收益。

  文旅符号特色打造

  惠州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行走在墨园村的小路上,一幢幢显露着岁月痕迹的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村庄,拥有惠州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保留了10多栋350多间古建筑。那些造型独特的房梁、门窗和墙壁上残留的斑驳痕迹,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村庄曾经的骄傲。

  其中,最为气派的一座古建筑便是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夫第。四百多年前,陈氏祖先陈尚宗在此建立宅第。墨园村的驻村社工李梦琼讲述了这座古老宅院的故事:“正门挂的就是文魁,是陈泰在嘉庆年间的时候考了一个第七名的举人。两边的大夫第就是他的后人在后面的时候考中进士,然后在都察院任文职一员。”站在庭院中抬首仰望,正门居中的“文魁”和两侧的“大夫第”牌匾高悬在上,这座古老宅院的昔日荣光仿佛就在眼前。

  墨园村大夫第。

  除了保存良好的古建筑群,墨园村的传统民俗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流传至今,特别是元宵节期间的“上元清醮”民俗活动,融合了当地“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已被纳入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从正月十一开始,村民们集聚一堂,在墨园围门楼前的广场上打醮、上灯、唱戏,上演“二圣宫出游”的巡游仪式,随后,村民们还会进行一场“抢神水”的比拼。“神水”来自围门楼一侧的墨园古井,传说是墨园村先祖依据闽南地区的风水学说建成,抢到了“神水”便意味着抢到了福气。

  文化资源的多重转化

  悠久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墨园村丰厚的文化遗产,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积极盘活村庄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借机打造墨园有礼品牌运营中心,将墨园村的文化符号转化成多元化的文创产品。

  在墨园有礼品牌运营中心,一栋建筑同时承担了游客集散、文创产品经营、直播带货、团建基地运营等多项功能,成为墨园村文旅品牌建设的综合展示中心。依托于丰厚的文化资源,墨园村格外注重特色文旅符号的转化。从番石榴、农家米等常见农产品,到“大夫第”同款徽章、“跑马滴墨”衍生帆布包,无一不源自于墨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墨园印象咖啡屋。

  为了将墨园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转化为文旅资源,村党委支部还统一组织培训了15名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李梦琼正是导游团队的一员,虽然并非当地村民,但每当谈起墨园村的历史典故和风俗传统,她已经如数家珍。在导游的讲解和新产业样态的有机组合下,原本厚重的历史似乎也鲜活了起来,让这个具有历史感的村庄迸发出了新的生机。

  美丽家园多方共建

  “强村合伙人”纷纷涌现

  在墨园村外围,坐落着一座绿意浓密、植被茂盛的古树庄园,一栋栋小木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来到古树庄园,游客不仅能沉浸式体验亲近自然的木屋生活,还可以畅玩丰富的亲子游玩设施。这座看起来宛如森林的庄园,实际上是乡贤陈祥从香港回乡建立的度假民宿,投资近3000万。

  除此之外,也有村民抓住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建起了现代化风格的民宿,抑或是当地特色的私房菜,为游客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食宿选择,也为墨园村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谈及墨园村近年来建设“百千万工程”的路径方向,刘红兰总结道:“墨园村今年1月11号成立了强村公司,运营了5个点,同步地通过运营+合伙人的模式促进乡村文旅融合,提升品牌创3A能力。”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对墨园村的村民而言,村企合作模式的实行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临近退休的阿叔、担任照顾小孩角色的母亲、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稻田小火车旁,在咖啡馆和茶野小馆的吧台前,在游客服务中心的指示牌下。当前,墨园村正在着力推进美丽庭院建设,进一步改造村容村貌,而路边正在清扫积水的两位妇女刚结束这一季的水稻插秧,开始了这份打理村中巷道的“兼职”。

  墨园村“围炉煮茶”茶野小馆。

  墨园村的发展更离不开村民们的群策群力,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在主动反哺乡村振兴建设。在打造美丽庭院的过程中,很多村民自发前来支援,或是提供挖机,或是帮忙打扫卫生,共同汇集成一股强韧的合力。党委支部还在村中成立了“墨园村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有200多人。

  “只能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就不一样了。”李梦琼这样评价墨园村近几年的变化。从道路硬底化、垃圾死角清理、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强村合伙人计划的实行,一个熟悉而又焕发出新机的墨园,正在一步步绘就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画卷。

  小火车载着前来打卡的游客缓缓驶向稻田中央,远处白鹤群齐飞腾空又在空中四散,脚下刚插秧的水稻正在不遗余力地向上生长。置身于乡野之间,似乎已经闻到了成熟时的稻香。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统筹:王佳 陈伟斌

  执行策划/执行统筹:柯晓明

  专题采写/摄制:李敏谊 陈灿荣 王熠 刘红豆 宋可心 吴彦洋

  编辑统筹:董晓妍

  编辑:黄亚岚 李芷琪

  本版采写: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宋可心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陈灿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行动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