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迎来生效实施三周年。海外人士认为,RCEP有效激发地区合作活力,充分印证开放发展和自由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促进市场繁荣。亚太地区和全球伙伴应进一步携手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繁荣,共同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
助力增长 促进繁荣
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共同签署RCEP,并推动协定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地缘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RCEP有效激活地区合作活力,初步形成共享红利、共促发展的区域合作新局面。
2024年10月20日,在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码头,一辆自动化无人转运车在运送集装箱。各式各样运往东盟各国的货物在这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中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5%。2023年,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合计进出口较2021年增长5.3%。2024年前10个月,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4.3%。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萨辛管理学院副教授猜蓬·蓬帕尼表示,东盟国家和中国产业互补,RCEP的实施为区域内的企业带来巨大市场机遇。
猜蓬以泰国为例说,随着榴莲、芒果等热带水果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泰国果农持续受益,而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积极布局泰国市场,带来先进技术,促进当地就业,助力泰国形成更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猜蓬认为,RCEP的实施使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协作更加紧密。
2024年5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东盟贸易投资较快增长成为共建RCEP区域大市场一大亮点。2022年的数据显示,RCEP区域内贸易总额均明显增长,老挝、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四个东盟国家的贸易增幅位列前四。
澳大利亚前贸易和投资部长安德鲁·罗布表示,与过去数十年相比,西方正在走向保护主义,而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正大幅增长。历史经验表明,开放将带来更多收益。
贸易保护 贻害全球
海外人士普遍认为,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等会降低经济效率,割裂全球贸易体系,给世界经济乃至和平稳定带来风险。
2024年12月30日,执行“中欧快航”航线首航的“嘉华宁波”轮驶离宁波舟山港。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亨德里施克说,部分国家频频挑起经贸摩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讲师雷米·戴维森也认为,一些国家设置关税壁垒,看似能让工业产能部分回流,但实际上会增加该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推高通胀,最终可能拖累世界经济增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说,任何国家想利用关税等贸易措施来对抗另一个国家,从长远来看,对其自身的伤害要比对其他国家更大,对本国经济和民众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加深远。
卢耀群以美国为例表示,对外国产品加征关税的最终受害者是美国民众。不管是信息服务还是电动汽车,关税增加的进口成本最终都会转化为更高的价格。同时,额外加征关税还将破坏国际贸易秩序和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在2024年公开发表的建言书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使世界受益,而分散化和碎片化会令国际分工和技术转移陷入停滞,全球GDP或将因此损失约2.5%至7%。
共享红利 共促发展
2015年6月,罗布代表澳大利亚政府与中方正式签署两国自由贸易协定。近10年时间,这一协定为两国间贸易额带来大幅增长,而随着双方贸易多样化,双边贸易额还展现出更多增长潜力。“签署这一自由贸易协定是我的荣幸。”罗布说。
这是2024年12月31日拍摄的当年最后一缕落日余晖中的澳大利亚珀斯。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中澳两国自贸协定是开放发展推动国家间互惠合作的缩影。作为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RCEP将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更多动力。
日本无限合同会社首席经济师田代秀敏认为,为维护全球贸易秩序,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亚太经济体应共同努力,通过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的繁荣,向全世界展示开放发展的成功。
展望未来,一系列研究表明,RCEP政策红利释放在推动贸易投资发展、提升企业享惠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到2030年,RCEP将为该区域带来245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并创造280万个就业岗位。
海外人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受到阻碍和挑战、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的背景下,RCEP的签署与实施不仅为成员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提振了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信心。坚定支持开放和自由贸易,将助力各国经济在商品和服务畅通无阻的流动中进步,相关经济体才能共享比较优势带来的好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