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春运·小事中的改革|90岁老站从“体力活”转型“脑力活”

发布时间: 2025-01-25 09:58:00 来源: 新华社

  2025年春运期间,坐落在西安古城墙脚下的西安火车站迎来一次全新技术与服务升级。走过90年风雨,这座老站正在以全新姿态,书写“流动中国”的温暖画卷。


图为西安站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新华社发

  在西安站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一面巨大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列车开行、旅客发送等数据,售票系统、列车调度系统和旅客服务系统高效串联。

  “车站的管理服务正在从‘体力活’变成‘脑力活’。”西安站副站长罗鑫说,过去遇到节假日客流高峰,检票旅客常常会排到城墙根下,工作人员要在站前广场上举着喇叭维持秩序。“如今,我们在进站口安装了自动监测预警,站内工作人员借助数字地图可以随时掌握车站各个区域客流情况,利用智能测算,一旦入口处旅客达到150人就会启动预警,现场迅速调配人员疏导客流,增开检票通道,确保旅客进站路径畅通。”

  速度在提升,安全不松懈。今年春运,西安火车站检票口启用新型腿部安检仪,旅客走入指定区域,双腿自然站立,仪器就能快速精准扫描腿部,识别违禁物品,安检员无需重复弯腰、摸腿等繁琐的动作,助力安检工作提质增效。


图为新型腿部安检仪。新华社发

  在科技加持下,旅客的出行体验从“艰难跋涉”变为“轻松畅行”。走进候车大厅,一台智能问询机器人正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旅客票务、候车等问题。

  “我们回老家要换乘,不知道该怎么走。刚才点了几下屏幕,机器人就能提供个性化的行程提示,很‘聪明’也很方便。”带着孩子回家过年的王女士说。

  西安站党委书记马治俊说,始建于1934年的西安火车站不仅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铁路科技变革的亲历者。历经两次大改造、三代站房建设,车站的硬件设施更加智能化、现代化。

  秉持着科技赋能、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多暖意还体现在一个个细微服务的改变里。

  候车室内立起一张张便民充电桌,方便旅客在候车间隙使用;服务台准备有常用药品、手提袋、胶带、盲文引导卡等各类便民物品,努力满足旅客的多样需求;试点建设智能卫生间,实现自动杀菌和空气质量检测,旅客还能通过手机查询卫生间使用状况……

  候车室里,大型壁画《丝路百景》、长安八景巨幅画卷,让汉唐风韵触手可及。橱窗里承载着一代代人回忆的纸质车票和检票钳,还有文化展区内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铁模型,得以让旅客近距离感知中国铁路的创新与变迁。


在西安站候车大厅,旅客排队检票乘车。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曾经,检票通道和候车室挤得水泄不通,每个旅客的脸上都写满了焦急。如今,这座老站不仅满足了人们高效出行的需求,更传承了多年来对旅客关怀备至的人文精神。贴心的细节让人们在赶路之余,能够更加从容,慢下脚步感受身边的美好。

  过了小年就是年。春节临近,越来越多人将从这里出发,带着期待,感受温暖,踏上归途。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火车站”变“就业站”既是冬天温暖注脚 也是新年最好开篇

    1月23日是腊月二十四,旅客1月23日可以通过12306网站或者手机客户端购买2月6日,也就是正月初九的火车票。春运前9天,北京西站累计发送旅客144万人。1月23日,北京西站大概有18.8万人在这里坐车去往全国各地。 [详细]
  • 焦点访谈丨老站“下班”新站“上岗” 看铁路变迁带来的浓浓乡情

    今年底,新的通化站将伴随新的线路沈白高铁一起开通,沈白高铁全长430公里,将串联起沈阳、抚顺、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7个地市(州),终点是长白山。丰镇北站的第一个春运,就迎来了旅客出行的高峰,春运期间,丰镇北站日均客流量近3000人,是春运前的两倍。 [详细]
  • 行进中国的同题共答(评论员观察)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背后,是交通强国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刷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运力阈值不断创造新纪录 日拱一卒,积尺寸之功,全社会合力跑好一棒又一棒,让春运一次比一次更智慧、更贴心,让旅客出行体验更优质、更舒适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