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第一观察|从特色产业各展其长感悟乡村振兴精准思维

发布时间: 2024-11-08 21:06:00 来源: 新华社

  

  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嘉鱼县潘家湾镇,在当地的十里蔬菜长廊了解蔬菜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不仅是湖北的蔬菜,从陕西的苹果到新疆的葡萄,从广东的荔枝到山东的石榴……总书记多次走进山野田间,为乡村“土特产”的发展壮大指明方向。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从事农业也可以致富,农业大有可为。

  各展其长的特色产业背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步伐,蕴含着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引领推动。

  作为乡村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振兴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供给、农业农村的发展,也联系着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农民收入的增长。

  “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强调乡村产业的重要性。

  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之际,总书记就看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

  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快推动产业振兴。结合我国的农情现状,推动产业振兴要有力有效,就必须精准发力。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海岛礁到北国山麓,从东部沃野到西部高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资源条件。千村千面的风土人情,决定了乡村产业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如果不能精准发力,不仅产业发展成效会大打折扣,有限的帮扶资源也会被浪费。

  正如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精准对于产业振兴也至关重要。

  深入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各地发展特色产业提出的明确要求,会发现精准思维贯穿在乡村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精准谋划产业发展方向——

  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提出“要念‘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积极推动把山海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漳州澳角村,强调“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

  在新疆吐鲁番,察看特色水果展示,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在广东高州根子镇柏桥村,针对荔枝产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在甘肃天水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勉励“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

  各展其长、兴旺发展的特色产业,都是各地立足特色资源,瞄准市场需求,精准发力发展优势产业的成果。

  精准落实产业帮扶政策——

  对于发展乡村产业的一些政策堵点和痛点,如用地难、贷款难等,习近平总书记曾逐一开出药方:“乡村建设用地需要给一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更要靠内部挖潜”“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一些地方搞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受到农民欢迎,这是个方向,要总结经验、加快推广”。

  当前,各地针对产业需求制定更加精细的帮扶政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精准打造农民与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总书记强调“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是对乡村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乡村产业一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带动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策划:惠小勇、张晓松

  主笔:胡璐、侯文坤

  视觉:孙鹏程、胡了然

  新华社国内部、湖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 苏洋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