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医药 > 疾病诊疗

构建职业健康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1-03-25 14:30:00来源: 健康报

  总结2020年职业健康工作经验,分析形势,部署2021年职业健康重点工作……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健康工作会可谓收获满满。会议提出,2021年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职业健康工作,努力构建职业健康发展新格局。

  三个“率先”背后的职防贡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GDP首次超过100万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职业健康战线工作者的努力和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疫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的时刻,职业健康司坚决贯彻落实委党组指示和要求,指导全国职业健康系统共同做好防控工作:会同防控组组织起草了10个关于企业疫情防控的指南,按照中央关于分区分级防控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风险地区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制定了具体的防控措施,有效推动了复工复产,统筹了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各级负责职业健康工作的同志迎难而上,组织对150万余家企业开展专项检查,为推动职业人群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表示,通过过去一年多的努力,基本摸清了自新中国成立至2019年年底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基本情况;将尘肺病纳入25种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范围,进行保障和救治;组织实施2020年职业病防治项目,配套出台质量控制评估办法;督促指导各地提升监测工作质量,按计划完成全年监测任务;职业健康专兼职监管执法人员壮大到2万余人;全年监督检查用人单位35.3万户次。

  会议强调,2021年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疫情防护措施和标准,加强监督指导,推动企业有效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从重点职业人群扩展到全职业人群

  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开启阶段,职业健康工作面临新的要求。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数达7.75亿,既面临尘、毒、噪等传统危害侵袭,又面临肌肉骨骼疾病、工作压力、精神健康等职业相关疾病的威胁。(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

  当前,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对政府保障职业健康、提供劳动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希望、新的需求。因此,要将职业健康融入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和法规研究修订,完善职业健康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会议指出,未来,职业健康的工作对象要从重点职业人群扩展到全职业人群,从近2亿名接害劳动者扩展到近8亿名从业人员;工作范围要从传统职业卫生扩展到职业人群的全面健康,不仅要关注10大类132种法定职业病,还要关注工作相关疾病以及职业人群的急性、慢性疾病和职业伤害问题,将预防疾病的前沿关口延伸到各类用人单位、各种职业活动。

  推进改革创新,在五方面有新突破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机构改革,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划入国家卫生健康委。自那以来,围绕构建治理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推进职业健康工作,总结提出了“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

  会议强调,2021年,要推动职业健康改革创新发展,在五个方面有“新突破”,使职业健康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劳动者。一是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要有新突破。以制修订《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理顺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完善监管网络和体系,提升监管能力。以系统集成、整体推进为原则,加快推进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提升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以教用协同、供需平衡为目标,推动职业健康专业人才队伍“需求”和“供给”协调发展,建设高质量的人才体系。

  二是在破解难题上要有新突破。针对新型职业危害导致的相关工作健康问题不断显现,职业健康管理和服务基础薄弱、效能不足与广大劳动者日益增长的职业健康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等难题,要强化问题意识,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善于从各领域各方面的创新做法和基层创造的好经验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战略新举措。

  三是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要有新突破。深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进一步优化监测范围、创新监测方式、提高监测绩效,下功夫推进监测信息的“深加工”和数字赋能,着力把监测工作与风险评估、预警预测、政策制定、监管执法、预防干预、救治康复以及支撑能力建设贯通连接起来,切实发挥监测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四是信息化建设要有新突破。要推进“互联网+职业健康”、5G+职业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实现职业病防治相关信息上下贯通、互联互通,形成职业健康“一张网”“一张图”。

  五是在职业病防治关键技术上求突破。围绕重点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和突出职业健康损害防治问题,在职业健康理论、职业病危害治理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组织优势力量和资源开展攻关研究,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应用的先进技术成果。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