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的关键措施

发布时间: 2024-08-07 09:03:00 来源: 新华网

  8月2日,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主办,新华网支持的健康中国·慢病健康管理圆桌派在北京举行。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表示,幽门螺杆菌为胃癌高危因素,武田制药通过引入创新药、推动早筛早诊、规范化诊疗等措施,旨在降低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而减轻消化道疾病的社会负担。  

  新华网: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您认为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在推动疾病防控,特别是在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目标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单国洪: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大部分的感染者都会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胃炎,且其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概率是非感染者的6~10 倍,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80%的胃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是胃癌最重要的高危因素。2020 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47.9 万例,死亡37.4 万例,分别占全球胃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的44.0%和48.6%。幽门螺杆菌所导致的胃癌病例占新发胃癌的77.3%。研究结果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生风险下降约52%。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明确的人类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预防胃癌发生的最重要、最可控的手段。

  虽然同属胃癌高发国,日本以“覆盖广泛人群的内镜筛查+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级预防+以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作为二级预防+医保覆盖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为特点的全民胃癌防控战略,大大提高了胃癌诊治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6.6%的目标。中国胃癌导致的死亡病例占全部癌症死亡病例的12.4%。目前,我国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35%,明显低于日本(80%)和韩国(75%)。中国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施由政府、学界和社会合力的幽门螺杆菌多级防控体系以及主动干预策略,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具有显著效果,有望更快实现‘健康中国’提高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的目标。

  新华网:针对中国当前在消化类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与幽门螺杆菌等风险因素相关的挑战,武田制药计划采取哪些措施来助力中国降低这些风险,并加强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

  单国洪:消化领域是武田在中国市场四大核心领域之一,也是我们最具传统优势的领域。我们的布局全面覆盖上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下消化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等),旨在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患者需求。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我们不仅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还致力于联合各方提升整个社会对该疾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以降低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并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减轻消化道疾病给整个社会带来的重大疾病负担。

  一是引入创新药。武田推出了创新抑酸药物富马酸伏诺拉生片,与抗生素联用时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至97.5%,比目前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提高了20%以上,打破现有方案根除率不理想的困境。不仅有效提升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还可以预防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并有助于减少抗生素耐药,创造更好的治疗环境。

  二是支持早筛早诊。2019年4月,武田携手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和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等机构启动了“中国消化内镜认证项目”,提升消化诊疗质量和基层普及,提高消化道疾病早期筛查、早期诊治,帮助消化疾病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同年6月,武田支持《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专家共识》权威发布,对于我国开展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根除治疗,甚至胃癌早筛、早诊、早治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是推动规范化诊疗。2022年,武田支持由李兆申院士牵头,国家消化道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防控办公室共同开展的“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治门诊示范中心”,由全国示范中心省级示范中心和市级示范中心,指导县市级医院的规范化治疗,带动全国幽门螺杆菌诊治水平的提升,推进了诊疗标准化。

  四是制定诊疗防控手册。2023年,武田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发布了中国首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该白皮书针对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防治现状,联合全国相关临床、基础、肿瘤、慢病及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从整体层面制定了幽门螺杆菌防控策略,更有效指导疾病精准防控,助力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手段在我国加速实施。

  五是提升公众疾病意识。利用各种无幽日、进博会等各种公共活动,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知,教育大众了解感染风险和预防措施。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