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秒懂健康|北京医院李康: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服用建议与血压波动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8 16:28:00 来源: 新华网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合理的药物使用和血压波动的科学管理是高血压患者降低并发症风险、维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近日,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康做客新华网访谈间,就高血压患者如何科学的服用阿司匹林以及进行血压波动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分享。

  阿司匹林服用建议

  李康主任医师介绍,虽然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但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对于以下三类患者,建议每天服用75-100 mg的阿司匹林进行长期二级预防:

  1. 冠心病患者:包括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以及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或陈旧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

  3. 外周血管病患者:如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狭窄超过50%及以上的患者。

  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适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李康主任医师指出,对于以下情况的患者,不主张服用阿司匹林:

  1. 血压控制不佳:平均血压高于150/90mmHg的患者。

  2. 高出血风险患者:如正在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其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或有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3个月内脑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脏病(CKD)4-5期的患者。

  3. 年龄<40岁或年龄>70岁的患者。

  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对于年龄在40-70岁之间、血压控制良好且出血风险不高的高血压患者,如属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10年心血管风险≥10%或高血压合并≥3项其他危险因素等高危人群可考虑使用每天75-100 mg 小剂量阿司匹林。

  高血压波动管理:因时而异的个体化调整

  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为复杂,不仅与季节、日常作息密切相关,还会随年龄、血管硬化程度发生变化。李康主任医师强调,科学管理血压波动对于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

  血压波动特点:

  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加重使血管弹性下降,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尤其在老年人中表现明显——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差增大。

  此外,血压的波动还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由于外周血管扩张、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下降,血压通常较低,患者应根据血压水平减药或暂停服药;而冬季,外周血管收缩,大血管循环血容量相对增加,血压升高,此时应根据血压水平,适时增加降压药物剂量或品种。

  同样一天24小时内,血压也是波动的。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由于皮质醇节律及生物钟的因素在清晨6-9点和下午4-6点时血压较高,夜间0-2点血压偏低。因此,李康主任医师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清晨起床后应先测量血压,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

  降压药物服用时间:

  对于降压药物的服用时间,原则上应在血压升高前1-2小时开始服用。因大部分降压药物为长效制剂,清晨是一天中血压较高的时间段,所以通常在早晨服用较为适宜。而对于以夜间血压升高为主的患者,建议在睡前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要个体化。

  需要注意的是,降压药物中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不主张下午或晚上服用。利尿剂使夜尿增多,影响夜间睡眠,影响夜间血压。同时,大部分患者白天心跳快,夜间心跳下降,因此不主张晚上服用β受体阻滞剂。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理性看待年轻人的中医热

    针对有人把中医等同于文化的说法,刘清泉澄清说,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科技支撑,但不等同于文化,文化不能看病。张其成也建议探讨“中医生活化”的可行路径,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中医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详细]
  • 推动中医药数字化产业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对中医数字化发展前景和实际研发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顶层规划和阶段性研究方向。 [详细]
  • 国家中医药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有关情况。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发展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和康复服务,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作用。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