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还是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生长的天然宝库。9月19日-21日,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走进"中国黄芪之乡"——山西大同市浑源县,众多专家、领导与产业代表齐聚这里展开深入研讨,从古法种植到科技赋能,从恒山之巅到走向世界,共同推动恒山黄芪高质量发展。活动以“恒山黄芪 中华正气”为主题,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办,浑源县农业农村局等多家单位承办。
从山巅到世界:千年黄芪育出新机
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恒山黄芪,也称浑源正北芪,拥有1500余年的种植历史。据《浑源县志》,北魏时期就有刨黄芪入药的记载。目前,恒山黄芪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核心优势?
浑源县委书记、县长赵昱清在致辞中亮出恒山黄芪产业发展的“成绩单”:全县宜芪面积达39.5万亩,有芪面积28.6万亩,年产2500吨,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5万余农户增收。他表示,目前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一步,浑源将围绕种源保护、标准制定、品牌建设持续发力,推动恒山黄芪向更大目标迈进。
生长在海拔一千多米恒山山脉上的黄芪,长期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通过自然落籽或人工撒播种子,人种天养,秋分后采刨,采大留小,平均生长期6年以上,不施肥、不浇水、不锄草、不用药,黄芪的竞争力、抗病、抗旱等抗逆能力特别强。浑源县委常委、副县长胡鹏介绍,恒山黄芪有几大核心优势,包括优越的生态环境,其土壤富硒,气候也利于养分积淀;悠久的种植历史,明清时期便为贡品,并荣获“中国黄芪之乡”称号;“人种天养、天种人护”的仿野生种植带来的道地药效,其总皂苷含量远超药典标准,还呈现“金井玉兰菊花心”的特征等。
从传承到创新:科技引领全链升级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已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恒山黄芪如何实现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理事长张伯礼通过视频提出建议,包括以科技赋能,推广规范化种植加工、打造溯源体系;以文化为魂,发掘道地药材文化内涵;畅通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种好、卖好、收益好”等,为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指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副司长吴海东指出,中药材产业连接健康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联盟不断推动其向着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恒山黄芪是道地药材,浑源已构建其全产业链,助力地方经济与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引擎。
“联盟以引导推进道地品种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为重要内容。”联盟秘书长郑文科说,针对恒山黄芪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方向,包括以科技赋能推动现代化生产,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升级传统作坊式加工环节,同时建设全流程溯源体系,解决恒山黄芪种植年限验证等问题,保障产品品质实现可追溯。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强表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省内三农领域重要力量,未来将加强交流,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攻克瓶颈,促进成果转化,助力黄芪产业成特色品牌产业。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文全教授分析黄芪产区差异,提出恒山黄芪需建良种繁育基地,推进种质纯化;重视病虫害防控,警惕根腐病等,推进深加工升级,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结合外观与成分定高于药典的恒山黄芪标准,还需开发环境友好技术、完善溯源体系,助力恒山黄芪做大做强。
“恒山黄芪不仅拥有千年种植历史、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态栽培模式、充足生长周期和传统加工工艺五大核心优势,也面临着种质资源退化等发展痛点。”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浑源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农业大学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院长、田洪岭研究员说,团队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圃、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等基础性工作,成功选育出新品种“恒芪1号”,并落地转化。同时从资源高效利用、道地性评价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系统推动恒山黄芪从种植到消费的全产业链融合升级,为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围绕“恒山黄芪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还有多位嘉宾进行了圆桌对话。山西省医药集团道地中药材公司董事长梁志宇提出,基于恒山黄芪生长环境特殊、质量优越、产量稀缺的特性,恒山黄芪应定位于“塔尖”的高端产品;浑源县农业开发投资集团董事长李帅友则结合黄芪人工采挖环节等痛点问题,提出加强科学研究、精深加工、不断开发新产品等建议;浑源县委常委、副县长胡鹏回应,政府将设立“恒山黄芪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深加工与品牌建设,同时推动“黄芪+文旅”融合,拓展产业链价值。
会议期间,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还与浑源县人民政府代表签约合作,进一步推动恒山黄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联盟还组建“恒山黄芪产业合作百人团”,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合作新动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