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医药 > 行业动态

向“虫癌”宣战的健康卫士

潘璐 旦增德炯 发布时间:2020-07-28 09:51:00来源: 西藏日报

  凌晨四点,刚装订完手上的材料,才伏案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又起身忙碌起来,有人赶往机场迎接援藏专家,有人赶往培训现场进行协调统筹,有人则开始收拾行囊奔赴流调一线……这是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里的工作常态。

  2012年8月,自治区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正式成立,担负起全区包虫病、疟疾与其他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西藏是包虫病流行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寄生虫病防治所的疾控工作者们向“虫癌”宣战,扎根基层、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流调前期 与时间的赛跑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其中泡型包虫病是高度致死性的疾病,患者不接受治疗,10年病死率可达94%,故又被称为“虫癌”。

  2016年,全区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正式启动,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调查覆盖面最广、筛查人群最多、参与专业人员最多的一项调查工作,为了使赴藏支援的300余名专家能够尽早开展工作,寄生虫病防治所的疾控工作者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364个村子,每村抽取20户收集养犬数量、养牲畜数量、年自宰数量、自宰时间、饮水来源等信息,抽取200位居民进行B超检查,采集20个养犬户犬的粪样……

  前期准备工作结束,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仍然没有结束。300余名专家组成的92个工作组在各地的工作开展情况、工作的进度、有没有遇到困难、专家们的身体情况如何,他们都需要及时了解情况,并且及时向领导汇报。一个电话出去、另一个电话又立刻进来,微信、QQ里上百条信息提醒,忙碌一天,回到家往往已是深夜。

  防治宣传 创新开发新形式

  入户调查7326户、人群筛查77031人、回收防治知识问卷18034份,流调工作结束,寄生虫病防治所的工作人员旋即又开始处理各项繁杂的数据。

  如何从流调结果推算出全区包虫病病人的准确人数?这些病人的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的分布如何?犬感染与人感染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怎样的宣传方式能让农牧民群众更好地接受……

  经过多方求证,多次请教,借鉴四川石渠县包虫病防治成功经验,按照《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要求,几经易稿,寄生虫病防治所终于将《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7-2020年)》的初稿交给上级部门审核。2017年,这一方案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在防治宣传上,寄生虫病防治所的工作人员集思广益,花了3个月设计印发包虫病宣传品。不同于以前单页或折页的宣传册,这是份带有音频的台历。除了一目了然的包虫病图片,台历中还融入了包虫病防治的音频,拿到台历的农牧民群众一打开就能听到类似于“不玩狗、勤洗手”的提醒。相比较单纯的宣传手册,宣传台历容易被群众保存使用,一些不识字的农牧民群众即使看不懂手册上的藏汉文,也能听懂台历中的音频提醒。

  与“虫癌”斗争 疾控人一直在路上

  在与包虫病的斗争之路上,7×24小时的工作模式是寄生虫病防治所的常态。

  日常工作之外,疾控工作者们不忘加强学习,深入学习寄生虫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精确和细致,各种繁琐的工作,磨练着这个年轻团队的耐心、意志和勇气。一方面,他们主动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请教,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向设备提供方和邻省、国家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请教各类先进仪器的使用方法、工作经验等,不断提升自己。

  如今,这个年轻的团队不仅能独立开展寄生虫病防治所的各项监测检验工作,也经常向基层疾控卫生工作者传授各方面的防治知识和检验技能。

  人群筛查、病人治疗、传染源管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包虫病、疟疾还是农村环境卫生土壤监测,寄生虫病防治所的工作远不止这些。作为高原健康卫士,为了全区人民群众的安危与健康,大家始终记得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不忘初心地前行在这条漫长的疾病预防控制之路上。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