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19岁,如何做到的?
6月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原病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援藏专家的带领下,成功实施西藏自治区首例血管内超声指导下“零”对比剂冠脉分叉病变的双支架植入术。手术的成功实施,实现了高水平救治复杂危重症患者技术领域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填补了西藏自治区“零”造影剂冠脉介入术的空白。
类似这样“填补空白”“首例”的手术还有很多……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已由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至目前的72.19岁。数据巨变的背后,是西藏自治区多举措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缩影。
和平解放之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百人。如今,西藏自治区已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服务体系,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
目前,西藏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最高报销比例达到90%。西藏自治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642家,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到1.7万张,卫生健康从业人员增加到2万多人。
变化和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上。随着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断深化,实现了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小病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体系不断构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西藏自治区也在创新传承发展藏医药事业。西藏自治区共有47所公立藏医医疗机构、3个国家级藏医区域诊疗中心、1所藏医药大学、17家藏药生产企业,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部医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实现藏药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古老的藏医药正在新时代服务各族群众中彰显独特价值、焕发青春。
从没有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百人,到重点人群享受“家庭医生”服务;从普遍缺医少药,时刻面临着传染病、地方病的威胁,到包虫病、大骨节病、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一些西藏地方病得到历史性的消除和防治……变化的背后,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正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切实保证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西藏网 文/王媛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举行心脏介入手术线上直播
近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病中心成功举行了医院首次心脏介入手术线上直播学术活动。[详细] -
拉萨街头一游客突然晕倒 3名援藏医生紧急救人
7月的拉萨,阳光明媚、昼暖夜凉,是炎夏难得的避暑胜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详细] -
安徽省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卓有成效
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先后派出7批次204名援藏医疗人才,为山南市人民健康和医疗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