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吸道感染疾病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众所周知,换季期间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发期,需要重点防范。近期西藏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我们身边有不少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对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温青萍,她表示,呼吸道感染疾病是一种持续性感染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感、支原体肺炎以及新冠肺炎等,在每个季节都会出现,不可大意!
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就诊
近日,记者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看到,不少群众因呼吸道感染疾病前来就医。“我咳嗽已经有一两个月了,夜里尤其严重。”正在候诊大厅等待的患者侯先生告诉记者,最开始他自行买药服用,也试过熬制梨水、泡蜂蜜水喝等方法来缓解,但一直没能完全康复。看诊时,温青萍在询问了一系列症状后,建议侯先生先去做胸片,“怀疑已经发展成了肺炎。”
据温青萍介绍,呼吸道感染疾病若出现两种情况,务必前往医院就诊,一是症状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二是病情越来越严重。“从目前的看诊结果来看,近期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以普通呼吸道感染者居多,占呼吸道感染疾病的90%以上,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感冒。”
“目前,因流感和新冠引发重症肺炎而住院的病人比较少见,因支原体肺炎住院在儿科相对常见。”温青萍说,流感、新冠、支原体肺炎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一般只是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大部分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痊愈,建议一般患者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服用对症药物即可。但是,一旦出现体温超过38.5℃,或持续高烧超过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严重呕吐、腹泻、严重脱水、发热同时伴有皮疹等任何一种症状时,都应及时就医。普通感冒的低热、流涕、打喷嚏症状一般持续7-10天就会自行消失。
正确区分支原体肺炎、新冠、流感
支原体肺炎、新冠、流感、普通感冒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因其症状相似、表现相近,不少患者对于自己患的到底是哪种疾病提出了疑问。
温青萍介绍,普通感冒可能是由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有关。大多数症状轻微,病程短,休息后可自行好转,预后良好。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与普通感冒不同,特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为甲型和乙型。60岁及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脆弱人群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肺炎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症状表现为乏力、全身酸痛等。流感可通过流行病学史、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明确诊断。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它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最为常见,约5%-10%会发展为肺炎,称支原体肺炎。症状表现为乏力、全身酸痛、严重时呼吸困难等。可通过流行病学史、血清支原体核酸或抗体检测明确诊断。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当前处于低水平流行。尽管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症状轻微,但老年人及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容易合并肺炎等并发症,重症率、病死率会明显升高。症状表现为乏力、全身酸痛、腹泻、严重时呼吸困难、休克等。需要通过流行病学史、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来鉴别。
对抗呼吸道感染 有效预防最重要
部分人群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后,持续时间很久也不见好转。对此,温青萍介绍,一般考虑可能与病情较严重、药不对症以及个人生活护理不佳等因素有关。
温青萍表示,对抗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举措是有效预防。当家中有人确诊流感、新冠或支原体肺炎时,做好隔离是降低家庭成员间传染风险的重要措施。患者与他人同处一室或外出时应佩戴口罩(不能佩戴有呼吸阀的口罩);及时、正确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餐巾纸遮挡。
那么,正常人群如何避免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温青萍介绍,首先应佩戴口罩,可以保护呼吸道免于冷空气的刺激,减少飞沫传染;保持社交距离,少去或不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如商场、影院;应避免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接触;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人体最适室温18-22℃,尽量不要低于16℃)和室内湿度(人体最适相对湿度50%-60%);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多喝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自身免疫力也很重要;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及时就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准备家用体温计、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75%酒精、84消毒液等物资;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一旦有发热或同时伴有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
此外,接种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是预防新冠、流感的有效手段,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重点接种对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