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名家专栏 > 马丽华

亲历拉萨30年

马丽华 发布时间:2018-03-13 13:12:00来源: 中国西藏

当年铁路只通到甘肃的柳园,其余路程全靠那种老式的大客走青藏公路。1976年全国20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藏,大都走的是这条路线。当终于到了“低”海拔地区,秋季的拉萨扑面而来:天空湛蓝,阳光灿烂,树叶金黄,一路饱受高山反应折磨的我们,兴奋极了:拉萨多么美好,可真繁华啊!

那一年正值十年动乱结束,所谓繁华也只相对于沿途的荒寂而言。城区范围不大,人也不多,几条不宽的街道上,只有人民路上的一家餐馆,物不美价不菲,据说曾有几位外地人不明就里吃过一顿,一结账,50元!须知那时咱们进藏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也才区区55块2毛5分钱。有一间理发店,同样门可罗雀,男同事们都是互助理发。一处配有多个喷头的公共浴室,倒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去处。人民路上还有一家新华书店,街对面是百货公司。当然,上述这些服务设施均为国营,且都是各个行业唯一不二的。

物资短缺的状况持续了好几年,粮、油、布、糖等等凭票供应,干部和市民共同清贫。厅局级以上的干部享有特权:每月可凭证购买18斤“富强粉”。时有好心的领导把这一优待私相授受,我也就经常可买到上好面粉到八廓街加工成面条,且待慢慢受用。也有制作糕点的加工厂,不过无论冠以何种名称,无一不“干粮”。我牢牢记住了这个位于东郊的食品厂的字,是因流传在拉萨的一个段子:一辆大车不知硌到了什么,居然猛颠一下蹦起多高。司机好奇,下车察看——噢,原来是东风食品厂生产的蛋糕啊!

至于菜蔬,属于稀缺,一年四季3大样:白菜、萝卜、土豆,均为自劳自食。各家单位院内全都辟有菜园,每个周五就是我们在菜地劳作的日子。冬天的餐桌上多为罐头和脱水干菜,细菜为常年所无。但凡有人去内地休假出差,带回各色青菜,送一把蒜薹给至爱亲朋,实为馈赠上品。我曾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发豆芽,还像现在养水仙花那样培植蒜苗,兼作室内盆景。鸡蛋是奢侈品,偶有郊区农民携蛋挨户叫卖或物物相易,但是难得碰上。已经进入1980年代,在我怀上儿子六七个月的时间里,仅仅吃过40个鸡蛋,还是一位警察朋友家养了鸡攒下的。次年生子归来,就见拉萨菜市场上,来自青海的大鸡蛋成筐论堆地卖,就叹气,早一年来卖该多好。

与物资匮乏相配套的,是能源的短缺,既无煤炭也无燃气,烧饭用汽油炉,夜晚常备蜡烛。最令人不耐的是在1980年代初,风靡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正看得入神,断电了。一群人赶紧骑上自行车,直奔不断电的西藏日报社,挤进人家继续观赏。1990年代初用上电脑,因停电丢失过作品,我还为找不回的灵感大哭过几回。而那时羊湖电站已经开工,风传将于1995年解决电荒。我们心喜又焦急,经常念叨:九五年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啊!

80年代初期的拉萨仿佛是在一夜间哗然开放的。先头部队是谁?浙江人,修鞋的和做衣服的,缝纫机就摆在街边;后续者是四川人,大棚温室种菜的等等,继而眼见着拉萨街头川菜馆渐渐多起来;甘青以回民为主,从事流通生意;另有中原各省出苦力的,载客的三轮车夫之类。福建人是随着1985年中央及各省市援建的43项工程而来,绝活是石匠。大兴土木那几年,相关各工种就此纷至沓来。

1976年10月来到拉萨,和山东女同学 在布达拉宫前合影。左后一为作者。摄影/陈宗烈 沈晶

差不多就在这一年,为时十年的种菜生涯结束。那时我已在《西藏文学》做了几年编辑,也在后院亲手垦殖的菜地里年复一年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捉虫,满怀喜悦地看着鲜嫩菜叶一天天长大。当菜市场的蔬菜应有尽有,后院只好改种花了。看到草本的木本的花朵在拉萨的阳光下竞相芬芳,这颗热爱种菜的心却难免失落。直到新世纪来临,为采写《藏东红山脉》,我走遍了昌都地区每一县份,还怀揣着“菜篮子”情结,访问了每一县城的菜农。当听说滋养了我们多年的山东大白菜已被更具优势的日本品种所取代,感到了再一次的失落。

物质骤然丰足只是一个方面,自然界的变迁同步进行,可谓天翻地覆。现在的游客不会知道,从前的拉萨,夏季也寒凉,需穿两层衣裳,且是每夜必雨,无一例外;冬季酷寒到必备毛皮大衣,且是整夜大风沙。仿佛追随着改革开放的升温,气候明显转暖,自然规则改变。自从某年夏季某一天,不经意间望见南山阴坡泛起绿色,此后每年夏季都是这样子。拉萨的老人们说,荒山也能长草,那可是从前见所未见的。

1990年代前后那几年里,拉萨城的变化不可谓不神速。布达拉宫下破旧的民房拆除了,宽阔的广场出现了,很好。但是拉萨河上的古玛林卡消失,填河造地,取代为水泥建筑,却让我们一群耿耿于怀——这个可直译为“小偷”林卡的河心洲,曾被各类植物覆盖,据说旧时作为强盗们的避难地,长久以来则是沐浴节的核心场所。

2006年夏季里,一别三年故地重访。入夜的拉萨华灯初上,布达拉宫广场的喷泉随乐而舞。二三十年间的改变恍若隔世,曾经的艰苦令人怀想,正是在那样艰难的情境中我写下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直到《灵魂像风》。后来物质条件和出行条件都大为改善,对于所有的善待反倒是无话可说了。这样的感受可能是我们一代人的共同经验吧!此刻我相当怀念的是,每逢下乡前,用煤油炉的微火,在高压锅里烘烤出足有四寸厚的发面饼,堪称全世界的最美味。

(责编: 陈冰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的和平解放(下)

    昌都解放的消息传到拉萨后,达扎等人的依靠武力可以阻止解放军进藏的幻想迅速破灭,拉萨僧俗上层一片惊惶。[详细]
  • 西藏的和平解放(中)

    1950年5月,摄政达扎等擢升孜本阿沛·阿旺晋美为噶伦,并命他赴昌都担任总管,担负指挥藏军阻止解放军前进的“重任”。[详细]
  • 西藏的和平解放(上)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