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名家专栏 > 喜饶尼玛

长征中的毕业典礼——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炉霍

喜饶尼玛 发布时间:2023-12-06 14:1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以后发展成中国医科大学。她是唯一以学校名义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在长征中坚持办学且走完全程的院校。长征时期,红军卫生学校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这个偏远小县,面对着极端困难的条件,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学习精神。


红军医生与藏族百姓(四川民族学院郭重曦绘)

  1936年 3月,红军总卫生部和卫生学校在总司令部驻地炉霍附近一个村落住下。相对其他地方,有老红军回忆说“炉霍是个大平地,有一片肥美的草原。几个月来,我们翻山越岭,渡河涉川,现在能够见到这样一片平,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翻越党岭山时红肿的两眼和双腿,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也好起来了。再加上这样好草原,好天气,我们的心情格外舒畅。”到炉霍不几天,红军卫生学校就举行了隆重的复课大会,开学典礼较为隆重,流动式的学习生活正式结束了。红军总卫生部贺诚部长、徐立清主任等都到会。贺诚部长对学员提出了严格要求。学校重新宣布了组织体制,教员增加,调整了课程。

  在炉霍学习时,红军卫生学校学员大部分是来自江西瑞金的第6、7、8、9期没有结业的学员,也有各单位新选派来的,统称第六期。

  学校到达这里后,立即向藏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安定人心,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与此同时,学校也在尽力自己动手,解决生活所需。

  学校在炉霍复课,困难是很多的,没有教室,没有床铺,没有纸张。面对这些困难,学员们把一个有100多平方米的牛圈清理了出来,一部分做教室。另外还安置了两个班的卧室。桌凳是用一根大木头从中间锯开,一半当桌子,一半当凳子。床铺也是自己钉的木板,上面再铺些干草,睡起来也很舒服。经过大家努力,教室、卧室很快就搞了起来。

  这段时间里,学员们面临着极端的食物短缺问题。为保障师生基本的生活,校务主任孙仪之与邱司务长奔波于炉霍县城与朱倭等地。学校吃饭是定量分食制,每日三顿可照见鼻子的野菜加青稞粉煮成的粥。每人半碗炒面,拇指大一块酥油,加野菜汤一勺,天天不变样。周末打一次牙祭。个头大、好动的同学三碗、二碗半的稀粥是吃不饱的,女生、体弱者常常给予支援,相互勉励共渡难关。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学员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炉霍的气候多变,学员们有的把未经熟制的牛皮割成前后两大块,两边用带子连上当成背心穿,也有的弄些羊毛或布絮在单衣里御寒。

  讲义仍然是由教员自己编写,然后由学员刻制蜡版进行油印。教务主任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去找纸、寻墨,带人走遍炉霍附近的寺庙,没有纸张,大家就出主意想办法,在附近寺庙里求得僧人的旧经文纸。这种纸张很结实,上面虽有些经文,但墨迹很淡,学员们弄来把教学讲义再印上去,还可以看清楚。没有蜡纸,文书想出个办法,把酥油化开,把经纸放在化开的酥油里浸泡,再拿出来晾干,就成了蜡纸。没有油墨,把酥油化开后,弄些锅底灰捻成粉末,然后放到酥油里搅匀,成了油墨的代替品。钢笔、铅笔在当时很少有,削铅笔和使用铅笔都非常注意,剩下的铅笔头都舍不得扔掉,再用线捆在树条上继续使用。没有墨水就用锅底灰代替。

  教员们除了给学员们上课和辅导之外,还需要在深夜编写讲义,为学员们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支持。没有书本,就是教员口授,学员死记硬背。大家想了许多弥补办法,如加强辅导、组织互助组;教务主任还提倡“大地当纸,用之不尽,树枝作笔,取之不完”。同学们用粗松枝烧焦作笔,在地上写写画画;把难记的词名写在胳膊上,随时学习,效果很好。

  晚上没有灯光照明,学员们只能借助篝火的光亮来阅读。每天晚上,同学们围坐在篝火四周,一边取暖,一边讨论功课。有的同学甚至仿照古人的做法,试着收集萤火虫来作为灯光阅读。此外,学员们还自制了羊肠线用于试验外科手术,采集中草药用于内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学员们每天坚持学习12个小时,其中8个小时用于上课,剩下的4个小时用于自习。


学校在长征中用过的药箱(转自《光明日报》2021年07月11日)

  红军卫生学校师生面临艰苦的环境,仍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学校经常响起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时常举行歌咏比赛。有的同学甚至自制篮球,用牛皮制作篮球,用牛膀胱做球胆,开展篮球比赛。其中一次与红军大学的比赛中,红军卫生学校的球队还取得了胜利。当年“五一”节时,在炉霍的红军三大学校——红军大学,党校和卫校是主要参与者。很多学员参加了跳高、跳远、鞍马等比赛,为卫校争得荣誉,奖品是一块毛织布。这次运动会上,在比赛与交流中,他们结交了不少朋友,有的还加深了感情,最终喜结连理。

  在炉霍这段时间,学校的学习计划基本完成了。为了检查学员们的学习成果,学校进行了一次令人紧张的面试考核,考核成绩被记录在毕业证书上。据说,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贺诚部长出的,这道题的大意是,命令你跟随一个连队执行临时任务。时间一个月,由你自己选定20种药品,纱布,棉花,绷带除外,重量不超过20市斤,要保证一个连队在一个月内的医疗卫生需求。这道题目很有实用性、针对性,对学员们产生了很大的启发,留下深刻的印象。

  转眼间,第六期学员就要毕业了。同学情深,学习机会难得,大家都想多学点东西,向上级婉转地提出是否可以延长学制。学员们借搓羊毛备寒衣与贺诚部长交流,答复是“部队任务不允许”。学员们只能充分发挥青春的活力:坚韧顽强地,分秒必争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争取毕业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来答谢学校的辛勤培育。

  1936年6月1日,红军卫生学校开了毕业典礼大会。第六期有40多位学员(2名女生)在四川炉霍顺利毕业。学员们非常高兴,他们手捧着用当地抄写经书的厚纸制作的毕业证书,豪迈地唱起了自己创作的毕业歌:“1931年卫校开办了,培养红军卫生干部,努力再努力,科学检验是真理,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表达了他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大部分毕业同学被分配到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部队工作,只有少数留在后方医院和直属机关。

  红军卫生学校在炉霍的学习情况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艰辛的历程。正如老红军许德在《红军卫生学校的回忆》中说到的“学校之所以办得好,因为它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师生们怀着饱满的革命热情,下定为革命献身的决心。有了这个条件,一切也就都有了。”尽管面临着食物短缺、严寒的天气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学员们依然保持着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奋发向前的精神。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的医疗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红军卫生学校的良好教育质量和学员们的不屈精神。

  红军卫生学校第六期学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部长的何曼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红军卫生学校:“六期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值得铭记的岁月。”

  红军卫生学校师生随军参加了长征的全过程。师生们边行军边办学并且担任救护工作。特别是第六期学员在长征途中(今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毕业,创造了我党我军医学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丽篇章。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需要补充的是,广为人知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初夏,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已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所题。直到今天,中国医科大学的毕业证书上还印着这句题词。(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人/喜饶尼玛)

  参阅书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巾帼红军忆长征》

  刘民安,钟振寰主编《中国医科大学校史》

  曾志主编《长征女战士》

  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红军将士忆长征》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红四方面军卷》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