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名家专栏 > 扎洛

青海卓仓地区藏人的地域保护神崇拜(下)

——对三份焚香祭祀文的释读与研究

扎洛 发布时间:2018-02-27 10:0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二、初步的分析

  诵读焚香祭祀文只是当地藏人崇拜地域保护神活动中的组成部分。传统上卓仓藏人的山神崇拜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拉则”的活动。因为“拉则”被认为是地域保护神的居所,因此针对“拉则”的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一年中最为隆重、正式的活动是农历五月十三日,而不是在藏历五月十五日“赡部洲烟祭日”。届时要集体举行祭祀活动:举行包括血祭(一般是杀鸡或羊)在内的焚香祭祀活动,并同时诵读焚香祭祀文;重新修整“拉则”,具体做法桑木丹˙噶尔梅先生在有关热贡(即青海同仁县)地区地域保护神崇拜的研究中已做了详细的描述。笔者在宗太村祭桑曼神的“拉则”附近还看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即从“拉则”所处的垭口朝桑曼神山方向的山梁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垒起的小石堆,当地人称为“拉则”辫子,大约延续了近200米。虽然村民们已无法给出有关这一奇特现象的文化含义,但是这些“辫子”在这一天也要得到修整;在宗教活动结束之后,要举行赛马等娱乐活动以及集体野炊。此外,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等逢三的日子都被认为是合适的日子,可以根据个人的愿望行事;二是在家里举行简易的活动,煨桑焚香并诵读祭祀文。

  根据卓仓藏人地域保护神崇拜的具体做法,结合上述三份焚香祭祀文,笔者认为其中体现出的两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1.卓仓藏人的地域保护神崇拜具有三个层次。

  通常情况下,作为地域保护神的神山是当地最为高大险峻的山脉,人们认为它们与天最为接近,因而引起人们的宗教幻想。但是,仅有高度还不足以获得人们的崇拜,这种崇拜的产生还与山体不同寻常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比如文化遗迹等)以及山体在空间上与人们生活区域的距离紧密相关。前者引起人们的宗教联想,是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而空间距离对于构建当地居民与神山关系中的意义则较为复杂。从卓仓藏人的案例来看,空间距离构成了以村落为圆心的三个层次。

  神山崇拜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最小的层次就是某一村落与他们特定的崇拜对象构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单元,比如杰拉村与协隆杂干、杰拉帕日两座神山(常见的是一村对一山)。这时的神山可以是协隆杂干这样仅为某一村落的地域保护神,也可以是桑曼噶姆这样为全体卓仓人所崇拜的地域保护神,空间距离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二个层次是数个相互邻近的村落共同崇拜一座在空间上与他们接近的神山,比如在宗太山谷中的四个村子共同崇拜桑栋念波神山,这时四个村子被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宗太四茹”。我们看到,在村落的联合体中将各个村子以吐蕃时代的军政组织“茹”相称,似乎反映了这种联合体的最早起源与军事组织有着某种关联,但今天已无法回溯其历史了。村落联合体共同崇拜地域保护神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共同举行祭祀活动,并有内部的简单分工,即每年轮流由一个村子主要负责。桑栋念波山上的“拉则”在“文革”中被毁,近年在重新修复时,已被人淡忘的“宗太四茹”组织又重新恢复,各村的老人们共同商定各种崇拜活动的恢复办法。第三个层次是全体卓仓藏人共同崇拜的神山。我们在《集要》中所见到的六座神山就是卓仓藏人共同的地域保护神,但桑曼噶姆的地位最为突出。

  神灵系统的组织结构其实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卓仓藏人地区地域保护神崇拜中的上述三个层次即是该地区历史上以梅氏家族为最高统治者,以及其下由村落与村落联盟构成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反映。

  2.卓仓藏人地区的地域保护神在渊源上与卫藏地区念青唐拉神山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卓仓藏人的历史渊源。

  根据藏族的神话传说,各地的神山皆与“世界形成之九神”有着某种联系。东方山神之主是玛卿伯姆热,通常称为“阿尼玛沁”,其360位助伴或眷属,广泛分布在朵麦地区,卓仓藏人地区邻近的宗喀吉日神山、热贡的夏群神山等都被认为是阿尼玛卿神山的子嗣。而卓仓藏人虽地处安多地区,但其神山系统却与卫藏地区之念青唐拉神山相联系,表现出某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能与卓仓藏人的历史渊源有关。

  依据《安多政教史》等史书记载,卓仓藏人的先祖来自西藏山南的洛扎地方。大约在14世纪,来自西藏洛扎卓瓦垅地方的噶举派僧人桑杰扎西及其侄三丹罗追在青海湖及河湟一带传法。明朝初年,由于他们劝说西北蒙藏诸部归顺朝廷有功,明太祖朱元璋依其所愿,辟地拨款,修建瞿昙寺。明宣德二年(1427),朝廷又将瞿昙寺周围七个山沟的土地划为该寺的香火地,此后便逐渐形成了以瞿昙寺为中心的部落。毫无疑问,今天的卓仓藏人的文化中依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卫藏文化的部分,比如他们的语言、婚姻制度等。因此,卓仓藏人的地域保护神崇拜带有卫藏色彩亦属必然。但是,依照现有资料,我们尚不能确定,卓仓藏人的地域保护神崇拜是他们来到今天的聚居地后,随其而来的卫藏文化对原有的本土文化进行覆盖的结果,还是他们整合原有文化之后的创造。但无论是哪种情形,我们仍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人群迁徙亦造成藏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责编: 陈冰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