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行记】走进强巴林寺 体验酥油花的美
中国西藏网讯 12月20日,记者走进了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格鲁派寺院——强巴林寺,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强巴林寺酥油花的制作技艺。
据寺院僧人介绍,酥油花最早是西藏苯教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种(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天寒草枯没有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由此形成艺术传统。
藏历第八个绕迥水年即公元1463年,堆龙人簇顿朗卡巴瓦主持强巴林寺堪布时,开始兴起塑造酥油花供奉神变法会进行祈愿。至1640年,每年塑供37尊祈愿酥油花。1640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每年塑供的祈愿酥油花减少到了23尊。
图为经过颜料加工上色用来制作酥油花的酥油 摄影:泽仁措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高度重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僧俗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强巴林寺祈愿酥油花制作技艺作为神变法会的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时至今日,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开始都要举行为期21天的神变大法会。期间,5尊色彩侍日、形神兼备的祈愿酥油花供展在大殿正前和左右。
图为僧人在为制作酥油花做准备 摄影:泽仁措姆
图为即将完成的用来装饰大型酥油花的小酥油花 摄影:泽仁措姆
图为僧人现场制作的酥油花 摄影:泽仁措姆
由于酥油极易融化,因此制作酥油花的作坊里很冷,冬季也不能取暖,而且僧人在制作酥油花时,还需要不断把双手浸泡在冷水中,以此降低手的温度,防止酥油花变形。
图为供奉于佛殿内的酥油花 摄影:泽仁措姆
酥油花可以展现不同的场景,可讲述一段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都能完整地用酥油花展现出来。(中国西藏网 记者/泽仁措姆 龙真多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昌都行记】走进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观壁画修复 赏珍贵文物
12月17日,冒着漫天风雪,记者一行走进了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查杰玛大殿,它是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在藏东的祖寺类乌齐寺的主体建筑,类乌齐寺相传由达隆噶举派高僧桑吉翁于1276年创建。[详细] -
【昌都行记】漫天飞雪 屹立700多年的类乌齐寺披上“银装”
12月17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境内大雪忽至。不到半天,澜沧江的支流——子曲河畔已是冰天雪地,高耸绵延的大山上松林密布,山巅白雪皑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