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记者手记:走过海南 感受幸福与美丽

发布时间: 2018-06-26 20:17: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6月8日至12日,记者跟随“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海南行采访团走进海南省海口市、三沙市和文昌市,纵览海南省经济、生态、社会多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感受到老百姓寻常生活的幸福点滴。

  海南初印象:惊艳

  6月8日,大家在赶早班机中开启了此次海南之行。大概三个小时之后,飞机徐徐下降,往窗外望去,苍茫大地,在拨开层层云雾之后愈见清晰。阳光洒下来,天空与大海连成一片,又因颜色的深浅不一,在远处呈现出一长条的界线。心中不免感叹:“所谓的海天一色,原来就是这样啊。”

  到了海口美兰机场,坐上大巴赶往去处。目之所及,一片郁郁葱葱。一直觉得,有水的地方总是充满灵气。到了海口城郊,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大海在远处,静静的,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一块巨大的蓝玻璃、一首流动的情歌……

  
图为骑楼老街。

  以为海口拥有的只是海滨城市的现代化气息,走近百年骑楼老街,却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此蔓延。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星罗棋布地矗立在街道的两旁,洋行、画廊、影楼、咖啡馆……在这里应有尽有。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这里漫步,似是一帧帧电影场景在脑海中掠过,却又那么真实地存在。

  与海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穷尽了无数的想象,惊艳了彼此的眼眸。

  这里处处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

  在海南省,“生态优先”的理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又因着各地不同的地理风貌焕发着不同的活力,比如有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的华丽转身,也有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对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坚守与保护;有三沙“岛长制”的制度落地,也有文昌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

  从宋代至清代,美舍河“通舟楫”,一直是海府地区的大动脉,被称为“黄金水道”。但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海口城市化进程加快,河道污染逐年增多,美舍河水环境质量退化、水生态功能虚化、水健康保障弱化的问题也逐年凸显。2016年海口市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技术路线,将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让水体治理惠及民生。东方园林承建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是其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图为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

  建成后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成为了海口市民和游客游山玩水的好去处。在公园入口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赫然立在青青草地上。公园里“水清、岸绿、白鹭飞”就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在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能够近距离领略到大自然的种种“奥秘”。这里拥有珍贵的物种资源,有资源的宝库、海口之肾、鸟类的天堂、水上的乐园、科研的基地、科普的窗口、修复的典范和保护的标杆等美誉。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在这里画面感十足。

  自2012年三沙市成立以来,三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2017年9月,三沙市结合生态环保的工作实际,在七连屿试行实施“岛长制”。即在每个岛礁设立一个“岛长”,具体负责岛礁的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这也是三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新开展生态环保的一项重要措施。昔日的岛礁因为有许多海上飘来的垃圾,比较混乱。现在,在岛长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渔民选择转产转业到岛上生活,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和梁锋一样加入了七连屿岛礁的生态保护工作。

  在文昌,海是蓝色的,沙滩是白色的。潮起潮落,看阳光在海平线上渐渐升起,再缓缓沉没,生活是如此“曼妙”。

  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首次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省环境质量指数全国排名第一、公众满意程度全国排名第三、绿色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六。

  寻常生活中找寻感动

  在骑楼老街,海南椰雕代表性传承人吴名驹椰雕传承之路不再是梦。椰雕是海南特有的工艺品,早在唐代就有文字记载,是雕刻时光的艺术瑰宝。已过不惑之年的吴名驹在17、18岁的少年时代就与椰雕结缘,一直雕刻至今。在现代社会,这门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吴名驹感到自己需要担当起传承的使命,同时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椰雕艺术。他结合传统与现代,制作出一系列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极具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椰雕产品,并在骑楼老街店铺出售。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吴名驹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椰雕产品的制作点滴,“卖的不是材料,是一种文化”,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梦想,“很幸运,也很珍惜”。

  
图为吴名驹。

  冯尔辉从小在红树林边长大,因为红树林有消浪的作用,渔民们有着深深的体会,对红树林有着深厚的感情。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就有着占全国原  分布红树植物种类的97%。在这里工作的他早已习惯被称为“鸟人”,乐此不彼地监测着这里的鸟类,给来这里的小朋友们上自然教育课,讲解红树林和鸟类的故事。

  
图为黄宏远。

  “我小时候抓鱼最厉害了。”居住在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附近的黄宏远今年75岁了,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说“那时太调皮了”。他说,“以前没有人保护红树林,砍掉树拉回家就烧火了。”现在这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没有人砍树了,也没有人在这里抓鱼了,生态逐渐得到了修复。黄宏远现在是一名水电工,也是一名义务护林员,“过了几年的捕鱼生活,生活安定了”。

  
图为王式军培育红榄李幼苗。

  走到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参观区的深处,62岁的王式军戴着草帽,身上挂着水壶,脚上穿着雨靴,在自己“珍爱”的地里“干活”。原来他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红榄李是珍稀红树植物物种。王式军退休后放心不下自己一直在培育的红榄李幼苗,又回到了保护区。在王式军和团队的精心培育下,从1株娇弱的小苗培育到如今的700多株健康的红榄李。

  岁月在老人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们的目光却异常坚定,也许因着各自的守护。遇见平凡的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似是单调,却总是收获丝丝感动。

  走过海南,领略海南,品味海南,也留念海南……(中国西藏网 记者/胡瑛)

(责编: 常邦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