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社区连片圈窝种草收获
中国西藏网讯 歇武镇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东南部,通天河远远地从它身旁经过,留下了唐僧西天取经晒经石的美丽传说,却似乎并未改变这片平均海拔近4000米土地的贫瘠,以及这里人们的寒苦生活。
“我们有了自己的酸奶品牌”
2018年9月初,在解决了厂房、水源和电力等一系列问题后,经过几天的设备调试,歇武镇牧民合作社的酸奶加工厂顺利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品牌的酸奶产品——昂巴拉酸奶,社区的牧民们见状纷纷赶来品尝。这种酸奶从六种菌种发酵的酸奶中选择出最佳口味,将其作为社区酸奶的主打品牌。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下,社区合作社的5位牧民技术人员顺利通过了酸奶标准化制作和加工培训,从过滤、杀菌、发酵到包装,全部熟练掌握独立完成,产品品质稳定,每天大概有300罐的销量。这个酸奶加工厂是在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组织下,社区牧民们集资建立的,大家对于提高酸奶品质的愿望很迫切,希望能够借此带来更多创收。项目组的专家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增加产品种类,为社区牧民们带来更多收益。
图为发酵中的牦牛酸奶
“这几年,在项目组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专家们又帮我们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酸奶品牌,希望以后能继续给我们更多技术上的帮助。”歇武镇三社区社长江永说。
事实上,在歇武镇,酥油和牦牛奶、酸奶长久以来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结合当地生活习俗和实际情况,打造属于社区自己的酸奶品牌,增加收入来源,这是社区的新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和江永所说的项目组密不可分,这还要从歇武镇之前的状况说起。
图为大雪覆盖的玉树社区
粗放式发展的传统畜牧业走到了尽头
长期以来,歇武镇的牧民们延续着传统的放牧方式,主要依靠圈窝种草供给冬春牦牛饲草需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生计需求的不断提高,天然草场有退化加剧的趋势,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生产力下降、牧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给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畜牧业发展方式方面,当地长期依赖天然草地的自然再生产和原料畜产品的产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增收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加,而这又会过度消耗草地资源,其结果表现为高消耗、高风险,低产出、低效益、低附加值,牧民收入的普遍较低且不稳定。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提出更加有效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和牧民生计方式,破解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的矛盾,已迫在眉睫。
图为项目组专家与社区牧民们的参与式讨论
项目组带来畜牧业发展新途径
2012年,由十一世班禅提议,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列入国家农业行业科技专项的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正式启动,并走进了玉树社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三社。
项目组专家通过深入到草场、牧民家中详细了解实际生产生活情况,提出了加强建设储冬饲草基地、强化饲草供给,推行社区主导圈窝种草、提高产量,带动社区犏牛养殖、提高产奶量等一系列措施,确定了玉树社区项目主要包含饲草加工、天然草地保护、草畜转化和畜产品加工4部分内容。
在项目组的带领下,通过灭鼠补播、实施冷暖季轮牧制度、施用有机肥及围栏封育等措施,草场退化趋势得到了明显的遏制,草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同时,通过种植人工饲草解决了冬春季饲料缺乏的问题;通过引进种公牛、犏牛,优化了畜群结构,增加了产奶量。
项目的实施不仅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转变了牧民的发展观念和经营理念。
图为玉树社区酸奶加工比赛
2015年7月,歇武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赛马节。那时玉树社区已经接通了电网,有了电,就可以批量加工酸奶,可以做产业了。为保证酸奶品质且卫生达标,33户项目户将自己精心酿制的牦牛酸奶拿来,办了一次“酸奶加工大赛”,还请来专家们做评委,看看谁家的酸奶最好。大家相互学习酸奶制作技术、交流酸奶制作经验,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也逐渐提高了。随后,合作社将各户生产的酸奶进行统一销售,“我们要学习好的酸奶制作技术,一定要建厂,要批量生产,把我们的酸奶销往全省、全国。”项目组和社区牧民们达成了一致——打造属于社区自己的酸奶品牌“昂巴拉”。
图为饲草基地丰收
如今,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社区的酸奶厂建立起来了。曾经因为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而放弃放牧外出打工的人们,又开始“重操旧业”了,才让达杰就是其中一位。得益于项目科技支撑指导,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家的牦牛已经恢复到40多头,畜牧业收入连续两年超过5万元,几个月下来出售酸奶的收入达到5000多元。“你看我们这几年有了新的发展观念,牦牛多了,饲草也丰盛得很,合作社也开始运营了,如果能够做好酸奶产品、做好产业就真正能致富了。”
从“项目主导”到“项目主导+牧民参与”,再到“项目与合作社对等合作”,直至“合作社主导”“打造自己的品牌”,正是观念上的转变,项目实施的深入,让歇武镇三社区的牧民们走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为当地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正如项目组一位专家所说,“牧民们不是不愿意,而是观念放不开,要致富,首先得在观念上转变,接受新事物。”(中国西藏网 记者/吴建颖 图片由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玉树社区项目组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