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这个(牦牛绒围巾)不能再便宜了,三百可以吗?”在第十六届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开馆巡展中,来自尼泊尔的商人Sushil Bhatta正在自己的展位上用流利的中文与一位顾客交流牦牛绒围巾的价格。
图为市民在第十六届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上“淘宝”。摄影:王媛媛
10月25日,以“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为主题,由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尼泊尔工业商业供应部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在拉萨开幕。
在当日的开馆巡展中,55家尼泊尔贸易展销团带来尼泊尔手工编织地毯(卡垫)、工艺品、唐卡画像、金属制塑像、木制产品等特色产品前来参展。
图为尼泊尔参展商Sushil Bhatta张贴支付宝和微信收款二维码。摄影:赵耀
在Sushil Bhatta的展位旁,除了整齐摆放着各种款式的尼泊尔围巾以外,两张高高悬挂的纸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他提前打印出的支付宝和微信收款的二维码。“我用微信已经快六年了,微信用起来非常方便。”
“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一边说,Sushil还特意从包里拿出自己的护照。“哈尔滨、成都……我的护照上大部分都是出入中国的记录。”他同时告诉记者,中国人很友好,他非常喜欢来中国。“当然,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很好。我也希望借助这次展览,结识更多的合作伙伴,拓展自己在中国西藏的生意。”
在展馆里走了一圈,记者发现讲中文、扫微信、刷支付宝的尼泊尔商人还有很多。
图为尼泊尔参展商正在给顾客找零。摄影:王媛媛
在辣椒酱展位上,Basu Maya接过顾客递过来的100元后迅速地开始找零。她各拿出一张10元、20元,递给了刚刚购买自己产品的顾客。她旁边的尼泊尔商人Maheshnon告诉记者,参加展销的绝大多数尼泊尔商人都认识人民币。“这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人到尼泊尔旅游、经商,加德满都许多大的商店都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购物。”
在一家经销唐卡的展位上,老板Dipen正在用中文和顾客李先生介绍两幅唐卡的区别。“这个质量好,贵一点,这个便宜点。价格不能再少了。” Dipen说,在尼泊尔绘制唐卡的人大多来自山区,他们靠卖画为生。“这些唐卡卖出去了,他们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收入。我做这个生意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最主要的还是想帮助他们。”一番考虑,李先生打算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一幅唐卡。
给钱时,李先生却担忧了,“出来急,没带那么多现金。”“可以支付宝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先生询问老板Dipen。“微信、支付宝都可以,我拿手机给你扫二维码。”
最终,李先生通过支付宝购买了自己心仪的商品。而Dipen的支付宝记录上,也新增了一笔收入。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尼泊尔经商就业,Dipen也通过做生意的契机学习了中文以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我很喜欢跟人交流,用微信、支付宝都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Dipen说他现在会讲的中文都是与生意相关的,他自己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多学习中文。(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赵耀 贾华加)
图为市民、游客在第十六届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上“淘宝”。摄影:王媛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