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民主改革60周年】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

贾华加 发布时间:2019-04-02 14:2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西藏各族人民在世界屋脊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西藏各族各界共庆民主改革60周年 摄影:赵耀

  60年来,西藏翻身农奴从“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成了自己和民族命运的掌舵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

  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党中央始终关心西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推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工作持续而深入地开展,有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就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西藏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展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拉萨到日喀则、日喀则到江孜、江孜到亚东的公路。至1957年底,西藏公路已达6000多公里。1956年5月间,成功开通北京至拉萨航线。1954年首批1500名援藏教师进藏。1974年4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内地支援西藏大、中、专师资问题意见的报告》,规定师资援藏实行定区定校包干。在中央扶持下,西藏的机械、电力、建材、轻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等,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

  1979年中央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确定全国支援西藏。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全国各有关地方和单位“认真做好支援西藏的工作”,中央给西藏的财政补助每年递增10%。1983年国务院做出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下,由川、浙、沪、津四省市重点对口支援西藏的决定。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京、津、沪、鲁、闽、川、浙、苏、粤等9省市及中央国家机关,帮助西藏建设43项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极大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设备配置及人员培训等,均由承建单位包干,竣工后“交钥匙”即可投入使用。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15省(市)(后增加重庆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西藏7地(市)及区直单位;由中央国家机关、29省(市、自治区)、6个计划单列市共同援助西藏62项工程;援藏干部“三年一轮换”并同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相结合。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再延长10年;新增3省(市)和17家中央企业承担对口志愿任务;对口支援范围在74个县(市、区)以上全覆盖;全国各省(市)、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建设项目70个,形成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有效结合的对口援藏机制。

  到2004年底,70个援藏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完工。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坚持“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办法,以干部援藏为重点,把干部援藏和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结合起来。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继续保持中央对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延长至2020年;17个对口援藏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在现行体制下,按该省 (市)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千分之一安排”。

  2014年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2015年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党的治藏方略,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图为拉萨市新貌。 摄影:南木加

  峥嵘岁月一甲子,伟大的祖国给雪域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是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英明决策,正是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倾力支持,才有了西藏发展的伟大跨越,才有了令世人赞叹的“西藏速度”。统计显示,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1958年为1.72亿元,2018年达到1477.6亿元,增长了858.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58年为143元,2018年为42976元,增长了299.5倍。60年辉煌历程,60年沧桑巨变。目前,西藏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西藏网 综合/贾华加)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