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纪录片《克松人家》——我们走过60年

发布时间: 2019-04-04 13:34: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白玛扎西是克松村一个头脑灵活的农牧民,他既在田间劳作,同时还奔走于另外几个县的装修场地。与此同时,他也是话剧《农奴泪》主人公赤列多吉的扮演者。话剧中的主人公赤列多吉,是一个正直善良、踏实肯干的人,而这也是白玛扎西的人生信条。为了演好赤列多吉,白玛扎西做了大量功课,经常去听村里的老人讲旧西藏农奴的故事。

  白玛扎西所在村子克松村里发生的故事,是西藏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维系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民主改革运动在万里高原开展。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县之南7公里处的克松村,60年前率先进行民主改革,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纪录片《克松人家》近日在西藏卫视播出。该片甄选克松村24岁、49岁、52岁、78岁四个不同年代经历者的故事,讲述了西藏60年来的发展变迁。


图为身兼致富带头人和话剧演员多职的白玛扎西。摄影:大刀

  向时代致敬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克松社区叫克松庄园,是旧西藏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同年5月,克松在西藏自治区工委的领导下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民主改革从克松村拉开序幕。


图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摄影:觉果

  据山南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民主改革后,克松村相继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第一个教学点等。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松走过了黑暗,走过了落后,走过了贫穷,走出了封闭。如今的克松,是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宽阔的街道、崭新的住房,以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居民,都展示着这座民主改革最前沿村庄的巨变。

  克松人敢于创新、勤于奋斗、勇于追梦,他们的故事充满着“双手改变命运”的正能量。克松村发生的故事是西藏发展变迁的缩影,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更值得传播与推广。

  《克松人家》是山南市委宣传部为了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历经一年打造的献礼片。片中村里4位追梦者的故事,折射出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把西藏的发展和成就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们可以从仓巴的故事感受到,西藏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时代给予了传统手艺人更好的机遇。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木工、铁匠等手工艺人是地位极其低下的,他们要服大量差役。克松村的仓巴文化水平只有小学六年级,28岁开始自学木工手艺。仓巴属于民主改革后新时代的手艺人,他懂得抓住机遇并大胆创新,成为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为了增加收入,2010年开始,他在家里做家具,2011年去拉萨学的电脑设计图案,2013年开始建成厂房。他从村里招了4个徒弟,同时也是厂里的工人。建厂房之后,仓巴贷款20万买了机器,可以自己设计图案。仓巴做的家具因为设计新颖,做工精细,在山南市远近闻名。现在,贷款已经还了一半。


图为大胆创新的木匠仓巴。摄影:大刀

  在换了人间的新时代,克松村人在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5.5元,是1978年的98.7倍,242户全部住上了木石结构的2层别墅,农业机械化达到98%以上,整体生活水平走在全市乃至自治区前列。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流淌在村落里的红色基因,克松迎来发展城郊经济、注重繁荣旅游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好机遇。”山南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克松人家》既是一部献礼片,也是一部教育片。该片从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奋斗追梦的影子,感受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人物的大时代

  一直以来,村庄似乎成了一种解析研究地域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式之一。《乡村里的中国》《西藏时光》《西藏一年》《美丽乡村》《记住乡愁》等大量纪录片,不仅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了解了中国的乡村,更是通过乡村重新认识了西藏。

  《克松人家》的制片人张丽娜经常奔走于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走进克松村,张丽娜感到了西藏村落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这个村落又充满特色——村子里有温室基地、有展览馆、有幼儿园、有小学,通往市区的公交车来回穿梭。村子和外边的世界,没有距离,更没疏离。

  两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派出调研员前往克松村进行深入了解。从最初的12位备选拍摄对象,经过层层遴选,最后选择了白玛扎西、仓巴、普布次仁、希若江村4个人。


图为普布次仁一家。摄影:大刀

  像普布次仁,是个怀揣开博物馆梦想的村民。普布次仁在昌珠寺旁边的广场上经营着一家传统工艺品商店。上个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从小就热爱传统文化的普布开启了收售古董的生意。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工艺品的流通,小店的生意也初具规模。于是,普布次仁想要筹办一家私人展览馆。刚从西藏大学毕业的儿子桑丹是他的最好帮手。为了实现梦想,普布次仁通过言传身教,与儿子共同创业,这对“创业父子兵”的梦想能否达成,依然是个未知数,但他们心怀希望地努力着、追求着。


图为《克松人家》摄制团队工作剧照。摄影:少鹏

  记录时代 传播美好

  在拍摄中,主创人员几次讨论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呈现风格——是展示充满魅力的藏文化元素,还是展示古老村庄的现代性?最终,他们将镜头回归到人身上,因为人物是纪录片最有魅力的部分。张丽娜回忆,摄制组与4个家庭相处得很融洽,藏族家庭的热情与好客经常让他们感动。

  张丽娜说,《克松人家》完成了一次从仪式化向生活化的转变。 片子的特点就是时代给予村民命运的特点:他们不再困在命运的枷锁里,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克松村“另类人物”希若坚参的故事,就是这种类型。当大多数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希若坚参却选择要当一名火车司机。2017年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后,在学校的协调下,他参加了青藏铁路公司的招聘考试。考试通过后,公司派他到宝鸡铁路司机学校进修。2018年9月,希若坚参成为了克松村第一位在青藏铁路工作的火车司机。


图为追逐梦想的克松青年希若坚参。来源:视频截图


图为即将奔赴内地学习的白玛扎西的女儿。来源:视频截图

  西藏的历史,不仅是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历史,而且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四个追梦人的故事就是在将这些历史娓娓道来。与一些涉藏影片不同的是,该记录片不猎奇、不造作,跨地域拍摄展示一个全球视角下的西藏普通人的状态,更符合满足当下观众对西藏农牧区真实状况的了解需求。


图为围绕田地忙碌的克松人。摄影:大刀

  张丽娜说:“从不停下脚步的克松人,正在抓住每一个当下,正在改变未来。60年前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对西藏人民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伴随着民主改革,西藏人民焕发出空前的生产生活热情。走过甲子辉煌,人民不曾辜负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没有辜负人民。”(中国西藏网 文/杨建)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