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藏北故事】患难真兄弟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19-11-18 17:5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30年前,双湖县嘎措乡政府所在地第一村的60多间土木结构房屋后面高高挺立着几十台翘着尾巴、刷刷地转着长长风叶的风力发电机。

  如今家家户户的风力发电机已不见了,村民们全用上了村太阳能光伏电站的电来照明和看电视。

  前两年我在村里转悠,不经意发现村后一堆废铁里还有几台过去是“宝贝”、现在却已报废了的风力发电机,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1987年盛夏,我一人搭乘汽车闯进无人区,虽经历搭车走路难、吃饭住宿难、语言不通采访难等困难,但无人区人民给我的厚爱却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神奇的风光、众多的珍禽异兽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无人区人民的言谈笑貌及他们纯洁坦诚的胸怀,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重返无人区是我的心愿。

  图为那曲科委风能实验站技术工人余和平(左一)在嘎措乡为牧民维修风力发电机。(唐召明1988年11月24日摄)

  终于,又得到一次机会。我得知那曲科委风能实验站的汽车要去双湖办事处嘎措乡,为牧民维修风力发电机,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喜讯!我带上老羊皮大衣和摄影器材等,背个大包,乘长途客车匆匆赶到那曲镇。时间是1988年11月13日,初冬的藏北草原已进入冰封雪锁、滴水成冰的季节。

  这次开车去嘎措乡的司机索加是老相识。一年前,我同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学家一起去文部草原,坐过他的车。不过,难为情的是一辆卡车驾驶室里连司机只能坐三个人。我和修风力发电机的青年技术工人余和平、彭措及司机索加弟弟才旺等五人坐车,其中三人需要坐在装着青稞的车厢里。天寒地冻,可以想象坐车厢该是啥滋味。

  藏北是我国一大风区,风能密度每平方米达150瓦至200瓦,风能资源异常丰富。自1984年由国家投资开发这种能源以来,那曲地区风能实验站已经安装了100瓦风力发电机287台,分布在那曲地区十一个县(处)。

  1987年7月,风能实验站决定把嘎措乡作为风能利用的试点,委派余和平和扎西顿珠到嘎措乡为牧民安装49台风力发电机。从此,这块最偏远土地的牧民结束了世代用酥油灯照明的历史。

  11月18日出发的头天下午,风能实验站站长茨真,看我去无人区的决心很大,叫我和他一起到司机索加的家里商量谁坐汽车驾驶室的问题。商量结果是大家轮换坐汽车驾驶室。

  第二天清晨,汽车要开动,不知司机索加和其他人商量好了,还是索加有意照顾我,他执意把我拉进汽车驾驶室。

  凛冽寒风中,汽车出了那曲镇,我和余和平坐在汽车驾驶室里。我紧裹老羊皮大衣还嫌冷,真不知汽车车厢里的人会被冻成什么样子。

  草原风很大,我走出驾驶室,好像有人推着一样。你站在那里,风能吹着你跑。车厢里的三位大男人戴着皮帽下的脸被冻成了紫色,手脚不听使唤,他们从所携带的防寒被褥里钻出来,好不容易从车箱下来“小解”,一时又站不稳,要很长时间才能“小解”完。我走上前让才旺和我换换,请他坐进驾驶室。他嘴巴在动,结结巴巴说出“不……用、不用……”,摆摆手又爬上了车厢。据司机索加在驾驶室里讲,他弟弟才旺有种犯了就会昏倒、不省人事,疑似是癫痫的疾病。我很替才旺担心。

  我又坐进汽车驾驶室,才旺的举动使我有些动情。外面狂风呼啸,气温零下三四十度,别说坐在无遮无挡的车厢货物上几小时,就是几分钟也需要点勇气和毅力。

  离开城市那纷杂的世界,唯有这时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种朋友般的友谊,其中更包含着藏族人民崇高的美德。他们宁肯自己受冻也要保护好进牧区的汉族同志,先人后己、吃苦在前……

  图为唐召明独自“二闯”藏北无人区时,所搭乘的那曲科委风能实验站汽车在路途中“抛锚”,趁司机索加修车空挡,唐召明(右)采访给他腾让驾驶室车座,而不顾自己疑似有癫痫疾病,一路在汽车车厢里受冻的索加弟弟才旺(左)。(图片由唐召明提供,1988年11月14日摄)

  几天后,我们开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嘎措乡第二村维修风力发电机。天气更加寒冷,在敞开式车厢里乘坐犹如上了绞刑架。我实在不忍心,想让车厢里的才旺挤进驾驶室。实在没地方,索加想了个用汽车加水桶翻过来底朝天放在余和平双腿中间当板凳的办法。由于空间太小,几个人挤在一起不一会就腿脚麻木,也无法动弹一下,但我们四个人挤坐在一个狭小的卡车驾驶室的温情却是暖暖的。(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龙真多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