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唐召明:结缘《中国西藏》杂志数十载 心怀感恩书写藏北故事

王茜 发布时间:2019-11-27 14:1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三十载笔墨著文章,二十年网络话西藏。在《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之际,向陪伴中国西藏杂志社成长的你、我、他,致以最深厚的感谢。

  我是《中国西藏》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是该杂志忠实的投稿作者,自从1990年与时任杂志社社长的廖东凡老师在拉萨相识相交,我与《中国西藏》杂志的缘分就再也没有断开过。从西藏回北京工作,我的行李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种书籍资料,其中就包括几十年的《中国西藏》杂志。后来结缘中国西藏网,也成为网站的忠实粉丝。

  图为唐召明(左)在《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座谈会上和杂志社编辑合影 摄影:王茜

  作为摄影记者,通过镜头去表达是我最擅长的事情,而在与杂志和网站的交流合作中,也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我视刊网为良师益友,非常感谢刊网给了我展示的平台,将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与西藏有缘的经历和故事,分享给更多的读者和网友。

  我一生中有两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北京天安门,因为我在天安门广场连续拍摄了26年升国旗仪式;一个是离不开西藏,对青藏高原的热爱已经深深融进我的血液。虽然早已经离开西藏,可是每年我都必到雪域高原“打卡”,因为西藏是我摄影和文字创作的重要源泉,我离不开她。

  多年来,我怀着感恩的心去讲述西藏故事,尤其是多年深入藏北无人区,近距离接触那里的人和事,为我书写“藏北故事”铺垫了基础。我还在中国西藏网开辟了专栏,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藏北、一个巨变中的藏北。

  图为唐召明(右)独自“二闯”藏北无人区时,采访才旺(左)。图片由唐召明提供,摄于1988年11月14日

  我忘不了,初次独闯藏北无人区时,恰逢草原赛马盛会,牧民群众的一顶顶帐篷成了我的“临时食堂”,成了我不收费的旅店;深入西藏腹地采访生病时,被牧民藏医快马驰救,死里逃生;还有不顾自己疑似患有癫痫疾病,一路在车厢里受冻的藏北汉子才旺,只为把驾驶室车座让给我……从1987年至今,我先后12次闯入高寒缺氧的藏北无人区,在人迹罕至的荒原,我几次遇险,都在牧民群众的帮助下化险为夷,让我一次次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美好的心灵,也使我与西藏结下了今生今世都无法割舍的情缘。

  图为唐召明(右)看望他曾帮助治病的斯求卓玛(左),并与住上新的安居房,抱上外孙,过上幸福生活的卓玛一家人合影留念。 图片由唐召明提供,摄于2015年7月14日

  几十年,我用手中的相机和笔,忠实记录着西藏的发展和变化。1997年,《中国西藏》杂志社和西藏自治区30周年大庆工程办公室计划出版一本“西藏62项援建工程”大型图文集。我受时任中国西藏杂志社社长的廖东凡老师的邀请,前往西藏进行“西藏62项援建工程”的采访拍摄,为国家支援西藏发展建设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底片库,亲眼见证了这个包括农牧水利、能源交通、工矿电讯、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援建工程,是如何推动西藏的发展建设,如何惠及百姓生活的。尤其是老百姓看到自来水流到家门口,电灯给房屋带来光明的笑脸,那真是从心底里开心的灿烂笑容,让我很受触动。同时,我也见证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和援藏干部的奉献。在我笔下,无论是藏族群众眼中的“活菩萨”援藏医生顾虹,热心的北京铁路客运段京藏车队副队长彭海燕,还是从农奴到国家主人、时任西藏人大副主任、那曲地委书记的洛桑丹珍,亦或开发藏北无人区37载的牧民书记珠巨等典型人物的事迹都在《中国西藏》杂志一一变成铅字。这些故事,让我的思想受到了洗礼,后来我数次进入藏北做公益,也是他们这种现实的榜样影响了我,熏陶了我。

  时光如梭,杂志和网站也在成长中不断进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西藏网的报道在深度、广度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为宣传西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此《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和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之际,祝刊网越办越好。我的藏北故事也会继续写下去,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美好的进步中的西藏。(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讲述者/唐召明)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