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藏北故事】神奇的藏北岩画

发布时间:2020-05-06 10:1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1903年,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一书中提到,他在西藏北部某个海拔约4500米的山谷中,发现“一块山石上雕刻着几个拿弓的猎人追赶着羚羊的画面”。

  2001年7月初,我作为“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副团长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前往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

  7月13日,我们科考团来到无人区的加林山俄东沟。在沟坡上,我们发现了大量岩画。

  
这是科考人员在考察加林山岩画。(唐召明2001年摄)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这是藏北高原的一大特点。加林山是一片不高的丘陵,圆秃秃的山包,远处有雪山环绕。

  顺着俄东沟往山上走五六百米,山沟里铺满了裸露的油光发亮、青褐色的大石块,石缝中夹着零星的枯草。就在这些大石块中散布着岩画,似乎让人难以理解。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不规则的方形石块,棱角很不分明。平滑的石面上均匀地密布着麻点组成的清晰可辨的画面:放牧人赶着几头牦牛的图案颜色浅淡、略凹,凹陷处也是自然分布的麻点,绝无雕凿痕迹。沿着山坡寻找,我们又见到了八块有岩画的石块。

  这些石块有大有小,图案不一。最大的有一米多高,最小的也有两尺多。图案既有单一的牛羊、野兽和“图腾”符号,也有猎人开弓和放牧的情景,还有数个战士持盾、执矛准备战斗的场景,以及奔跑、跳跃和攀登的图案。笔法简洁,表现抽象,看来年代久远。

  

这是加林山岩画上的一幅瓜棚图。它反映了这里曾有过适宜农业耕作的低海拔气候。(唐召明1987年摄)

  翻过另一山包,又一奇观展现在我们眼前:四周雪山环绕的一个个丘陵山包,满山是那油光发亮的青褐色麻石,在阳光下闪耀着荧荧光泽。与西边的山沟岩画相比,这里岩画数量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画面图案更加清晰,手法也更加写实。除画有人、牛、羊、马、野兽、“图腾”符号外,还有土地耕耘图。仅我们见到的各种岩画就有五十多块。

  这些岩画在无人区开发前就已存在。传说,这里很久以前还是格萨尔王的古战场。开发无人区时,第一批到达这里的工作组就发现了这些岩画。

  加林山的岩石都是从高热的地下挤出的火山角砾岩,因含铁质,经氧化作用表面呈青褐色,有斑痕。

  这些地表岩画都在大石头上,每个石块上图像数量不等。

  对于那些大都在低矮山包上的岩画,牧民们传说它们来自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怎么可能是人制作的呢?

  这些岩画当然是人制作的,但不是近代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创作呢?

  
这是加林山一块有岩画的大岩石。(唐召明2001年摄)

  1988年,我曾拿着照片在北京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藏学研究所所长李秉铨先生。他认为,这些岩画是史前期文化,距今有4000年到10000年。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学会制造工具,这些岩画肯定是远古人画上去的,而不是凿上去的,更不是超自然力所为。对于岩画的价值,李秉铨也作了分析。他说,岩画上有狩猎、放牧,还有耕耘,可见那时当地农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这是藏族人民值得骄傲的文化!它对于研究藏民族的起源、文化的发祥地、气候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过去,西藏只发现了山南文化、阿里象雄文化、昌都卡若文化等旧石器文化,始终没有发现也没有想到,藏北高原还保存着史前文化。岩画的发现意味着可能要重新改写藏族起源地只在山南和雅鲁藏布江一代的理论学说,在高原人类发展史上它将同半坡、仰韶文化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新发现的加林山马车岩画(左)与尼玛县岗龙乡夏桑马车岩画(右)的手绘图。(唐召明2001年摄)

  此次考察,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一幅车辆岩画与前些天在尼玛县岗龙乡夏桑所发现的另一幅车辆岩画很相像。它面积约为18×25厘米,车为三轮、一舆、单辕,仅有车身,未刻马匹,似是未完工的画面。

  西藏大学艺术专家洛桑扎西告诉我,车辆岩画是我国北方岩画中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与青海等省区均有发现,而在藏北,乃至西藏是首次发现。

  洛桑扎西认为,车辆岩画的年代上限可以大致推断为距今3000年,下限可推断为距今1400年,即相当于西藏考古年代学分期中的“早期金属时期”。

  车辆岩画在藏北的发现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岩画仅仅是作为一种狩猎的隐喻或象征,而不是作为使用物被描绘;二是该岩画属于记录现实生活的范畴,曾在藏北草原出现并服务于它的主人。

  这次加林山3个多小时的岩画考察很令人鼓舞。这既为西藏岩画填补了一个空白,也丰富了我国的岩画宝库。(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