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松潘:非遗进校园 多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中国西藏网讯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的松潘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生活着藏、羌、回、汉等民族,各族儿女长期和谐相处、互相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拥有着藏族“笛厦”、羌族多声部、土琵琶弹唱、花灯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记者来到松潘县城关小学,实地探访非遗文化走进学校的情况,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图为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演奏松潘土琵琶 摄影:杨眉笑
松潘土琵琶弹唱在松潘县有着丰厚的土壤,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表演。土琵琶弹唱以往常常是马帮用来在旅途中表达乡情,青年男女表达恋情。歌词内容广泛,既有婉约,又有诙谐,包括爱情故事、历史传说、劳动生产等题材。2008年,松潘县土琵琶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4岁就开始弹唱土琵琶的兰凤英成为唯一一位非遗传承人。
为了让这一民俗乐器源远流长,兰凤英把经营了半辈子的小店交给女儿打理,一门心思扑在了土琵琶弹唱事业上。截至目前,除了她自己成立有松潘县土琵琶协会,吸引诸多当地爱好者学习弹唱以外,在城关小学有80多位小学生在向兰凤英学习土琵琶弹唱。“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如果不依靠后人传承下去,就会面临失传的危机,要把土琵琶弹唱在校园里传承下去。”兰凤英告诉记者。
图为小学生向记者展示土琵琶 摄影:杨眉笑
当被问到弹奏土琵琶给她带来的改变时,五年级的小学生简美妮显得有些害羞。她告诉记者,学校开设有“第二课堂”兴趣班,每周四下午她们都在“兰婆婆”的带领下学习有关乐理知识,实际操作弹奏琵琶。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她的性格变得开朗大方起来,还多次前往成都等地进行交流表演,收获颇丰。
图为“毕曼组合”教授羌族多声部 摄影:杨眉笑
同时,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羌族多声部也正逐步走入课堂。羌族没有文字,所有的习俗、文化都是一辈辈口耳相传,羌族多声部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多声部唱法的保护也非常迫切。在城关小学的采访中,记者正好遇到了“毕曼组合”两兄弟——泽旺仁青和格洛扎西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他俩是松潘县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在央视第十二届青歌赛中荣获原生态唱法铜奖。据介绍,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把羌族文化深入到校园中,全校老师精心打造了羌族特色的课间操活动,在孩子们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图为学习回族花灯舞的学生们 摄影:王江莉
此外,松潘县的 “回族花灯舞”也是绽放在川西高原上的一朵艳丽芬芳的艺术奇葩。据城关小学音乐教师王江莉介绍,“回族花灯舞”民间称之为“耍花灯”,回族也因此被称之为“舞花的民族”。2011年,松潘回族花灯舞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城关小学,有20余名小学生在每周四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学习舞蹈,陶冶情操。
非遗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岁月之精华沉淀,是民族文化的无价瑰宝。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使广大学生了解了丰富的非遗知识,对以后非遗的传承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在地方考察时给非遗项目“点赞”;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在松潘县,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学校,生根发芽并发展壮大。川西高原这片沃土上的非遗之花盛放,反映出今天的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水桥村:从贫困村到国家级3A景区
水桥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紧邻318国道,距离康定市区只有51公里。全村共有90户388人,其中,曾经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户66人。 [详细] -
四川理塘:康巴骨科专科医院开展第一例骨科手术
6月19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康巴骨科专科医院成功实施了该院成立以来的首例骨科手术。[详细] -
【影动四川】生动甘孜的日常表情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根据2019年末的统计,这里的常住人口119.9万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