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离乡不离乡愁 “三岩”片区的阿娘兴奋而忐忑地奔向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07-16 10:1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三岩”在藏语里有岩山环绕、地势险恶之意。山高谷深的“三岩”片区搬迁之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39人,贫困发生率60.88%,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

  受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三岩”片区是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实施“三岩”片区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决策,彻底攻克这座深度贫困堡垒。


图为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娘萨村新居 摄影:赵耀

  阿娘家原住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贡觉县罗麦乡,地理位置属“三岩”片区。2019年3月,阿娘和周边4个乡镇101位乡亲们一起搬迁入住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娘萨村新居。娘萨村与拉林高等级公路隔河相望,交通便利,前往林芝市区只需要半个小时。这里气候宜人、产业配套完善,更章门巴民族乡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探索出了特色种植的新路子,仅推广种植的草莓每年能为全乡老百姓增收400余万元。阿娘与搬迁群众一起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在搬迁之初,阿娘和周边的乡亲们心里不免忐忑,搬离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并且跨地市搬迁到新的居住地,和当地老百姓相处愉快吗?从牧区到林区和农区,生活方式适应吗?搬迁之后,生活习惯能转变吗?


图为阿娘新居 摄影:赵耀

  淳朴的乡亲们心怀忐忑坐上了大巴车。一下车,阿娘看到一排排整齐美观的二层小楼,院墙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心中的顾虑就少了一大半。走入新居,房子内早已布置好了床、衣柜、家具等生活设施,大米、糌粑、酥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

  房子外面,娘萨村村民手捧哈达,热情欢迎新邻居入住,邻居们热情的笑脸,阿娘看在眼里,暖在心里。看到这些贴心的准备,阿娘悬着的心终于安稳了下来。

  搬迁入住之后,阿娘发现生活方式差异巨大。虽然阿娘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娘萨村的新奇与差异还是让他感到兴奋,就这样阿娘懵懵懂懂地进入了新的生活,带着好奇与忐忑,开始努力地适应并融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


图为阿娘 摄影:赵二召

  由于阿娘生活地方和林芝市方言不一样,刚搬进来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口音的问题,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出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当地村民也会经常帮助阿娘努力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阿娘与当地村民交流越来越顺畅。

  更重要的是阿娘从小生长的地方是牧区,即便有耕地也是坡度大,雨水少,一年到头全凭“靠天吃饭”。阿娘说:“有时候运气好,刚耕完地就下雨,今年收成就好,有时候,耕完地两三个月不下雨,就没有收成。”

  娘萨村在尼洋河畔,雨水充沛,气候条件优越,农作物种类丰富,不仅有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还有玉米等农作物。阿娘说:“之前从来没有种植过玉米,甚至见都没见过。”经过一年多的相处,阿娘和当地百姓显得尤为亲近。

  阿娘虽然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但来到了即将成为家乡的地方。他开始努力学习适应环境,努力工作,努力好好生活。


图为阿娘练习写字的笔记本 摄影:赵二召

  由于多种原因,阿娘从小没上过学,不识字。搬迁出来以后,他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今年阿娘以51岁的高龄,重新从基础学起,从每一个字每一个发音学起。

  阿娘在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写下了“我的名字叫阿娘”“巴宜区”等字样,阿娘说:“我从昌都搬迁而来,如今的林芝市巴宜区娘萨村就是我新的家乡。”字里行间蕴含着阿娘对新生活的热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阿娘在笔记本上写下“我的名字叫阿娘” 摄影:王淑

  为确保“三岩”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西藏自治区坚持“群众自愿、先易后难”原则,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分期分批搬迁,依托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公路交通沿线、城市优势等有利条件,妥善安置搬迁群众。

  搬迁群众和当地村民享受同等优惠政策,依托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阿娘说:“之前以为在新居住地会是中下等生活水平,没想到搬迁过后生活水平至少是中上水平,我非常感谢政府。”


图为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娘萨村一角 摄影:赵二召

  偶尔闲下来的时候,阿娘还是会思念那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思念自己从小生活过的家乡,离开家乡之前他卖了自己家的30多头牦牛,剩下的送给了亲戚。如今的阿娘又重新买了3头牦牛,一方面是为了生活所需的酥油、牛奶和奶制品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离乡不离乡愁,对家乡和牧民生活的怀念。(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二召 贾华加 赵耀)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