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走近西藏僜人的小康生活:“翻了个筋斗云”

发布时间:2020-09-22 19:5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宽敞整洁的村道两旁是黄色墙体、“茅草”样式屋顶的民居,眼前不时出现的还有水稻、玉米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农作物。这里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人口较少族群僜人的聚居地。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在新村党支部书记金夏和村委会主任达永华的带领下走近他们的小康生活。

  “跟过去贫穷的生活相比,现在的生活真是如同孙悟空翻了个筋斗云。”金夏的话语幽默风趣,透露着村里巨大的变化。


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民居 摄影:王媛媛


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村委会主任达永华在自家门口 摄影:王媛媛

  《察隅县志》记载: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4年,关于族称问题曾征求过当地僜人代表人士的意见,他们说自己是“登”。在僜语里“美登”是穷人意思,是与“莫化”即富人相对的称呼,因而当时汉语称他们为“登人”。由于是族称,对“登”字加上单人旁,写作“僜”。

  43岁的达永华是在新村出生长大的。“老一辈人住在山里,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达永华说,僜人中一般由妇女负责种玉米、鸡爪谷等农作物,男子要去密林中狩猎。“地都是刀耕火种出来的,产不了多少农作物。”

  1967年,新村建成,达永华的父辈们也从密林深处迁居到河谷台地。住进了新居,有了新的土地,他们不再以狩猎为生。这个新村也从过去十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71户287人。

  在达永华的记忆里,新村的变化是家门口的村道和家里几经修葺的房屋以及家庭收入。

  “村里的道路,以前都特别窄。赶个牛都要把木头板子围起的围栏给推开,有的地方人要侧着身子才能过去。”2015年,宽阔的村道修建完成。去年,道路再次硬化、拓宽。

  从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到现在170平方米的新房,达永华家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之前修葺房屋,政府给铁皮,用于屋顶装修。2017年修建房屋时,国家给了15万补助。家家户户房子特别好。”

  2016年人均纯收入3289元;2017年人均纯收入6832.3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7495.33元;2019年人均纯收入33525.98元。达永华家墙上张贴的明白卡,见证着这个五口之家的变化。达永华说,家里的收入除了销售部分农作物外,还通过茶园务工、就近务工、参与“僜家乐”经营、采集林下资源等增收。

  提起村里的收入,金夏很谦虚。“比起其他兄弟民族,我们还差一点点。”作为新村的“掌家人”,金夏还想带领大家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僜家乐”里,村民们准备手抓饭 摄影:王媛媛


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僜家乐” 摄影:王媛媛

  采访结束,已是下午两点。饥肠辘辘的我们走进村里的“僜家乐”,品尝僜人传统美食手抓饭。

  绿色芭蕉叶铺在竹编的盘子里,辅以鸡肉、野菜、辣椒以及当地特色的米酒佐餐,一时间,宽敞的饭厅里寂静无言,大家只顾埋头品尝美食。

  2016年底,在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察隅县工作组的援助下,扶贫项目“僜家乐”建成营业,由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经营。

  2019年底承包“僜家乐”的红伟说,受疫情影响,来吃饭的客人比以往略少点,但今年“僜家乐”已经分红了。“上半年,每户分了1万多元,马上又可以分1万多元了”。

  品尝了手抓饭,沿着蜿蜒的道路,我们离开了新村。回望密林之下、稻田掩映的新村,金夏幽默风趣的话语、红伟真诚甜美的微笑驻进记忆。我们期待着下一次来到这里,感触新村里的新变化。(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王媛媛)  

(责编: 杨加才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