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为改名逐级上报,终获国民政府备案
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雍和宫堪布贡觉仲尼像(喜饶尼玛提供)
1931年, 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雍和宫堪布贡觉仲尼(1885—1944)向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提交报告,要求将其汉文名由“棍却仲尼”改为“贡觉仲尼”。这件事,说来话长。1924年,贡觉仲尼受西藏地方所派,至雍和宫任堪布。在特殊时期,他作为西藏地方代表,主动与中央政府接触,致力于改善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929年时,贡觉仲尼由国民政府任命为“入藏宣慰专员”。1931年返京担任西藏地方驻京办事处处长,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央执行委员等职。
少数民族人士到内地,为方便交流,自然以汉语音译其名或干脆起个汉文名字。1924年, 贡觉仲尼初到内地时,即请人代译名为“ 棍却仲尼”。这个音译名从汉语字面上理解是容易引起误会的。当时,就有人以此作谐词,发表于报刊,虽为对事不对人的调侃,但也不雅。有史料称,贡觉仲尼初次去见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戴看了他递上的名片后,交谈中便多说了几句,大意是从字面上理解,似乎“ 棍却仲尼”有损“孔圣人”(即仲尼),建议他可以更名为 “贡觉仲尼”。“棍”改为“贡”,“却”改为“觉”,意思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从汉文字面看起来确实就高大上了。
1931年10月,贡觉仲尼随着在内地居留时间的推移, 加之自己汉文水平的提高,正式向蒙藏委员会进呈称:
“窃查棍却仲尼名字原从藏文译音, 彼时本人初到内地, 不识汉字, 因即请人代译, 未能详加清审。现以汉藏字音对勘, 殊觉棍却二字不甚符合, 且字面亦欠庄雅, 拟将棍却仲尼改为贡觉仲尼, 庶于字音、字面两无遗憾。嗣后关于一切职任上公文、函电应行署名之处概用贡觉仲尼字样。理合呈请钧鉴, 分别呈转备案。”
为此, 蒙藏委员会“准予备案”专呈送行政院。11月5日,行政院为“准棍却仲尼改译为贡觉仲尼请鉴核备案事”致国民政府呈。两天后, 国民政府颁布第三三九九号指令,准予备案。
国民政府颁布的第三三九九号指令档案影印件(喜饶尼玛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贡觉仲尼后来在填报相关表格时,除了名外,还像内地人士一样为自己取了一个字,即“寿丞”。
少数民族官员译名更改由中央政府颁令备案, 实属不多。足可见国民政府对西藏事务之重视及对西藏地方代表贡觉仲尼的关注。
贡觉仲尼汉译名的选、用与他在内地对汉语的了解以及他个人对所负使命的定位和需求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且不管是否有谁提议或建议,改名是其本愿。贡觉仲尼汉译名的更改,不是简单的字面变化。它清楚地反映了西藏等边疆人士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变化过程,充分反映了藏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喜饶尼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1945年出走内地的西藏高僧
1945年,西藏风云再起。西藏色拉寺僧人与噶厦的矛盾越发激烈。杰扎仓堪布阿旺嘉措被迫出走内地。[详细] -
当年颇有影响的“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
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众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他们或投入战场,亲临前线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或为获取敌方情报深入简出、隐姓埋名,牺牲自我;或以笔做枪,刺向敌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