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援藏使牧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其发展繁荣与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干部就积极投身于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西藏民主改革之后,大批各民族的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医生和技术工人响应党的号召,不怕艰苦,奔赴西藏,为西藏各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为西藏确立了四十三项、六十二项等重大工程,确立兄弟省市和中央各部委按照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所确定的“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支援西藏,落实了大批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教育、文化、卫生、市政建设等领域,分布于西藏的各地、市、县、乡、村。
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加大援藏力度。把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把原来未列入对口支援的双湖、尼玛、申扎、班戈等30个县(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并确定由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信集团等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省(市)分别承担对口支援任务。
在中央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伟大的跨越。
2009年盛夏,我驱车来到藏北西部的双湖、尼玛、班戈、申扎4县(区)采访时惊喜地看到,在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以及中信集团的对口援助下,当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因其海拔5000米的高度而被称为人类的“生命禁区”。当地人用三个“特别”来概括它:特别高,特别远,特别缺氧。然而这些都未能阻挡人类的脚步:1976年,一批先行者怀着人定胜天的决心和勇气闯进了这片无人区建功立业。2002年,中国石油援藏干部肩负着崇高使命,来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艰苦创业。
截至2009年,中国石油在双湖投资1.6亿多元,援建了涉及交通、能源、文教、卫生等多个领域的59个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双湖的经济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这是中国石油所援建的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城镇新貌(唐召明2014年摄)
过去,双湖的牧民点酥油灯照明,许多适龄孩子辍学在家,全区没有一条完整的道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牧民的生活状况,中国石油帮助双湖建设了政府办公楼、普若岗日宾馆、市政道路、幼儿园、敬老院……
我所入住的普若岗日宾馆是双湖的第一座楼房,与街边的路灯一样,屋内供暖也依靠太阳能。宾馆前是索嘎中路,戴着对大金耳环、起了个汉族名字的宾馆女经理永向前说,这是中国石油对口援建的第一批项目。尤其是这条投入上千万元所修的水泥路,使城市有了骨架,让双湖的城镇布局有了一个起点,也为双湖规划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任双湖特别区区委书记珠巨在双湖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他感慨地说,双湖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区刚开发时,区政府所在地只搭了几顶大帐篷,后来逐渐盖了一些土坯房,直到1984年才有了土木结构的办公房。中国石油援藏后,城镇一下子变了大模样。2003年,宽敞的党政办公楼建起来了,2006年,干部职工全都搬进了既宽敞舒适、又采光取暖的阳光房。
珠巨说,以前村子里开会都到村长家。现在,中国石油为十二个村庄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场所,并配置了电视机和电冰箱。
我在城镇边上的仲鲁玛村看到,这个村委会占地350平方米,设有卫生服务站、兽防站、村委会办公室、防灾库房等,还配有太阳能蓄电池以及必备的家具等,这么漂亮的村委会,即便在内地也不多见。
双湖地区地广人稀,这么好的建筑是不是有些太奢侈了?我后来发现,搞规范化村委会建设,凝聚着援藏干部的良苦用心。因为这里地广人稀,加上双湖“十年九灾”,一遇雪灾,牧民就会束手无策。村委会作为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部分,是村民心中的先进引领。村委会建设有利于提高牧民的防抗灾能力,丰富牧民的生活;有利于牧民集中定居,减少对一家一户的分散投入。
这是在中国石油援助下,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多玛乡果根擦曲村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居新房(唐召明2008年9月16日摄)
通过多年的对口支援,双湖特别区实现86%的乡镇有卫生院,85%的牧民住上了定居房,84%的村有村委会,儿童有学上,大多数牧民家庭有了电视机和摩托车。
在双湖、尼玛、班戈、申扎四县(区)基础建设初具规模之后,几家援藏企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逐渐把援藏资金向牧区倾斜,让更多牧民群众受益。目前,这里每年援藏资金的70%左右都用在了草原和牧民身上。
在藏北牧民定居房或帐篷外,我几乎都能看到一块块太阳能硅光电池板,其中不少是援藏企业无偿送给牧民的。有了它,牧民可以照明、看电视了。
这是双湖特别区(现为双湖县)嘎措乡几名儿童在中国石油所援建安居新房的太阳能灯柱下玩耍(唐召明2009年摄)
当我再次来到双湖嘎措乡时,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一排排整齐、明亮的白墙、红顶藏式房屋,在雪山湖水映衬下显得蔚为壮观。
在中国石油的援助下,这个乡的90多户牧民搬进这些每套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加上院子、阳光棚实际利用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新房。
我在藏北西部采访的日子里,跟当地人聊天,“援藏干部”或“援藏项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无论是县城的建设还是牧民的网围栏,都跟援藏有关。
藏北西部不比其它地区,由于其海拔高度更高、高寒缺氧更为严重,长期以来,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活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大变化。自从中央制定并实施央企援藏后,牧民的生活真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这是中国海油所援建尼玛县的一乡村安居新房(唐召明2009年摄)
在尼玛县,中国海油援藏项目组主管干部文强当时告诉我,截止到2009年,中国海油先后投资1.51亿元,用于改造尼玛县城及改善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其中,他们所援助的3000套太阳能供电设备,解决了3000户贫困牧民的生活和照明用电问题。
过去,尼玛镇三村的次仁和大多数牧民群众一样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走到哪儿,支起帐篷就是家。现在,中国海油所援建的定居房让他和村里的50户村民有了“新家”。
过去没有电,只有昏暗的酥油灯照明,次仁一家晚上与许多牧民群众一样除了睡觉便无事可做。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家里不仅有了电,用上了明亮的电灯,还能看电视,连打酥油茶也用上电动的了。
为了让牧民群众从游牧走向定居,中国海油还投资1300万元分别在俄久、申亚和卓瓦3个乡新建了5个牧民定居点,共安置了177户牧民群众。
这是尼玛县俄久乡牧民俄赛在挤羊奶。她身后是中国海油为牧民群众所援建的安居新房(唐召明2009年摄)
我在俄久乡一村采访时,带着孩子在羊圈挤羊奶的牧女俄赛停下手中活,兴奋地指着新搬入不久、面积为90多平米的定居房说:“新房子,亚咕嘟(好)!
这是中国石化所援建的班戈县城新街道(唐召明2012年摄)
班戈县佳琼镇五村坐落在美丽的达如湖畔,有48户牧民232人。中国石化近年来在这里援建牧民安居工程,兴建网围栏,使四处为家的牧民有了安定温暖的家。镇长多吉尼玛说:“援藏帮助全乡建起250户定居房,为牧民群众就医和上学提供了方便。”
现在,班戈县10个乡镇、95个行政村,已经有3000多户牧民群众在中国石化的帮助下定居下来,有2000多户牧民群众用上了中国石化配套的太阳能照明设备。
这是申扎县牧民群众用上了由中信集团所援助的太阳能灶(唐召明2005年10月3日摄)
在申扎,中信集团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输血与造血”并进的方针,狠抓小城镇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中信集团先后投资约1.3亿元,完成了涉及能源、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市政、牧民群众定居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几家援藏企业的大力支援下,藏北西部已不再是荒凉之地。对此,时任双湖特别区区书记珠巨感慨地说:“过去牧民的饮食是糌粑、牛羊肉和酥油茶,现在是想吃啥就吃啥;过去牧民一件藏袍穿到破,现在是一年四季有新衣。如今在辽阔的草原,传统的生产方式变成了‘骑着摩托车放牛羊’;传统的生活方式变成了‘打着手机拉家常’,这都是牧民群众做梦都不敢想的巨变啊!”(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北故事】生态环境改善 人与动物尝试和谐相处
我多次深入藏北无人区,看到伴随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全面恢复状态,人与动物开始尝试和谐相处。 [详细] -
【藏北故事】藏北以北,最后的野生动物天堂
说起野生动物,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茂密的非洲热带丛林,那里大象、狮子随处可见。然而,人们也许不知道,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藏北无人区也是一个野生动物的王国。 [详细] -
【藏北故事】藏北植被,绿色生命
藏北高原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它被昆仑山——可可西里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所环绕,是青藏高原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