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峥嵘岁月,值得回首

发布时间:2021-08-23 20:0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从封闭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一举迈进社会主义新社会,实现了社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社会旧貌换新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当年进军西藏的十八军战士邓亲和同志。邓亲和同志亲历了昌都战役、进军拉萨、和平解放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是那段艰难岁月的历史见证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向那些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贡献终生的前辈们学习,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让“老西藏精神”在新时代彰显丰富内涵,不断与时俱进。

  邓亲和,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人,出生于1931年,十八军52师文工队战士。1950年,邓亲和19岁,正值高三,成绩优异的她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踏上了解放西藏的征途,从此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足迹。初见邓老师,她亲切和蔼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她的生活仍然格外丰富。据老人讲,她的作息时间比较规律,坚持做八段锦锻炼身体,自己做家务,空闲时间还会看书看报、提笔练字,或是弹弹电子琴,唱唱歌等等,生活丰富多彩。此刻,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邓亲和的神态与风采。回首那段峥嵘岁月,翻雪山、过草地、穿峡谷、涉冰河……面临高山缺氧的生命危险,趟越急流冰河的刺骨钻心,爬冰卧雪、忍饥耐寒,遇艰险不畏其险,历困难不以为难,桩桩件件好似一首首隽永的绚丽诗篇,常在她记忆里回荡,令人难忘。

 
图为邓亲和在弹电子琴

  当问及为什么要参军时,老人情绪略显激动,她说:“抗日战争十四年,内战三年,人民苦不堪言,国民党的腐败,战争的迫害,对解放的急切盼望,使我的参军思想深埋心底。1949年12月15日,解放军到了犍为,犍为解放了!解放军进城,我就跑到街上去看解放军。只见县政府南面南街上所有商铺的台阶坐满了解放军。他们虽然征尘满面,显得很疲劳的样子,但是个个坐在自己的背包上,整整齐齐、井然有序,对百姓秋毫无犯,真是仁义之师啊!难怪解放军能打败蒋介石装备精良的几百万军队。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光明!恰逢十八军52师文工队扩编招兵,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作为祖国的一名热血青年,抗日战争不曾为国扛枪打仗,解放战争又没有出一点力,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我就跑去报名。”

  1950年,邓亲和如愿参军,成为十八军52师政治部文工队的一名文艺兵。3月,全军在乐山举行了向西藏进军的誓师大会。4月,52师进驻眉山。9月,向甘孜挺进。9月13日,军队到达甘孜,与先遣支队胜利会师。根据先遣支队的宝贵经验,为适应高原气候,他们学习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吃糌粑,喝酥油茶,以增强体质。从不习惯到勉强适应再到喜欢,大家从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上发生了大转变。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闲暇时间,努力学习藏语。学好藏语,他们才能更加贴近西藏老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才能更好地完成宣传工作。十八军的战士们虽然身处高原,面临着高寒缺氧、缺衣少食等复杂艰难的问题,但是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苦中作乐,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月23日,军队挺进昌都,一路上他们需要翻越很多座高耸的雪山,由于高山缺氧,人人头昏脑胀,胸闷嘴乌的喘不上气来。一路上他们竟翻过了雀儿山、埃拉山、雪齐山、宗拉夷拉、格拉、加皮拉、达马拉等十几座雪山,翻越雪山的艰难且不说,趟过一道又一道的冰河更是考验人的意志。有一天竟然趟了十几次冰河,河水冰冷刺骨,像刀割一样,晚上宿营时鞋袜都难脱下来,每个人的脚都泡胀了,大腿两侧一道道血红的皴口痛彻钻心,他们把急救包里的凡士林拿出来抹抹就睡了,第二天又都精神抖擞地继续爬雪山、趟冰河。在向昌都挺进的路途中,邓老给我们讲了让她记忆最深刻的事之一——赶牦牛。文工队在进军昌都时是牦牛运输大队的一部分,运输粮食、弹药、药品等前线物资。赶牦牛简直就是解放军的一门新课。尤其是他们一些新入伍的女学生,过去在家见到马,怕尥蹶子踢倒;见到牛怕它的犄角抵人。现在要赶着这么一群牦牛当运输队,开始心里都有些害怕,但一想现在是解放军了,还怕这怕那,就壮着胆却又小心翼翼地一个人拉着牛的笼头在前面走,一个人用树枝当鞭子在后面赶,前面的人拉它不走时,后面的人就抽一鞭子。好不容易过了甘孜第一道桥,来到山边小道,一边是林深树密的高山,一边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哪料牦牛见到树丛猛一下挣脱绳子就呼啦啦地朝山坡上跑,往树林里钻。你在树这边赶,它就从树那边往更高处跑,更糟糕的是有的牛背上的驮子翻到地上顺着山坡叮铃哐啷地滚到雅砻江去了。这时赶牛的同志急得哭着站在路边上不知所措。幸亏后面上来的藏族百姓帮他们把牦牛从树丛里赶出来,又下到江中把驮子捞上来,还教给他们赶牦牛的办法:一群牦牛只要有一只领头的在前面走,其他的就都跟着走了。不要一人一头的前面牵着后面用鞭子紧抽,越是这样一牵一抽,它越不肯走,赶急了就出现乱钻乱跑的情况了。老人一脸欢喜地告诉我们:“多亏了藏族同志,我们呀,像上了一堂生动的赶牦牛课。”

  邓亲和告诉我们:“行军途中,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都用我们的发明创造一一化解了。行军生活既锤炼了我们的意志,更增长了我们的智慧。”据老人说,文工队沿途演出,无论是农村还是牧场,在空地上挂块大幕布,幕前是舞台,幕后化妆、换装。化妆组同志见地势是个斜坡,就地挖个战壕样的沟,沟沿做化妆台,演员站在沟里化妆十分方便。文工队的任务主要是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优惠政策。据老人说,西藏的老百姓对他们并不排斥,还愿意让解放军留宿家中。行军途中,除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之外,还要抽时间排演节目,以便更好地完成宣传工作。一路上,他们排演过《钢骨铁筋》《巴安弦子》《甘孜锅庄》《苏联红军舞》《民族大团结舞》《红旗腰鼓》《新疆舞》《蒙古舞》等歌剧舞蹈和《一支卡宾枪》《买卖公平》等藏语小剧。文工队为进军西藏,沿途宣传党的政策、解救深受苦难的西藏人民做着充分的准备。在昌都海拔5000多米的达马拉山修筑昌都至拉萨段公路,他们除了参加修路之外,还在寒风中穿着单薄的舞衣坚持演出了13场。每次遇到困难时,他们都以歌剧《钢骨铁筋》里张排长的唱词“朔风吹,透骨寒,为了革命不怕困难”互相勉励鼓劲,继续坚持。就这样,文工队的歌声响彻雪域高原。由于长时间风吹日晒,同志们的脸脱了一层皮又一层皮,像开了花一样;又因山上潮湿,早晨起来个个都肿眉泡脸的。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也不曾退缩,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次演出任务,获得了领导和西藏人民的支持和欢迎。

  
文工队下乡演出跳新疆舞

  
文工队下乡演出跳西藏舞

  11月,到达昌都。那时昌都已经上冻,寒冬来临,后继运输的冬衣、粮食都未到,随军运输的代食粉也所剩无几。冬季烧柴也缺,昌都地区全师还有3000多骡马需要冬季饲料。为了安全度过高原的第一个冬天,保障人马健康,领导本着“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针,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规定每人每天暂供六两代食粉(当时是16两1斤),上山砍柴割草,保障人不受冻,骡马也有充足的饲料过冬。当时领导安排文工队的砍柴任务是五万斤,大家在半饱的状态下,仍然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你追我赶的设法多砍柴。经过一周的砍柴活动,文工队一共砍了53000斤,超额完成了任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全师顺利度过了高原的第一个冬天。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十七条协议》签订后,5月25日,毛主席发布进军西藏训令指出:“我人民解放军为保护协议的实现和巩固国防的需要,决定派出必要的兵力进驻西藏”。根据这一训令和西南军区指示,十八军决定立即分批向拉萨进军。第一批进军西藏先遣支队由军区副政委王其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和谈代表团部分全权代表与先遣支队同行。先支由154团一个加强连200人,52师文工队40人,军师直属机关若干人,共300多人组成。先支于1951年7月25日从昌都向拉萨进发。邓亲和与战友们一路爬雪山、趟冰河,经过43天步行行军的艰苦跋涉,终于在9月5日到达拉萨。9月9日,部队举行了盛大的拉萨入城仪式。10月26日,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率领的主力部队到达拉萨。在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和僧俗人民的夹道欢迎中,战士们高举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打着上百面彩旗,军区文工团和师文工队联合的庞大军乐队高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百多人的腰鼓队精神抖擞地打着腰鼓,部队首长、全体干部战士浩浩荡荡地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其气势之雄壮,人民群众欢迎之热烈,对那些试图对我先遣支队进行武装挑衅的亲帝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不啻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紧接着西南军区首长电示:进藏部队酌情进驻日喀则、江孜地区。于是,52师文工队又同154团一个连,肩负先遣任务继续向前,于11月5日从拉萨向江孜挺进。

  要说这一路上什么东西最珍贵,我想应该是大家在陪伴中结下的革命友谊。部队一路经由曲水、白地、浪卡子,渡雅鲁藏布江,翻越4000至5000多米终年积雪、气候恶劣的两座雪峰 —— 岗巴拉和卡汝拉。老人告诉我们:“翻卡汝拉那天,我总觉得两腿沉得挪不动,像绑了沙袋似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尽管卡汝拉5000多米,没有从昌都到拉萨翻越的丹达山高,可是,这一天翻卡汝拉竟如此困难。这一路只有一个连队与我们文工队同行,沿途非常荒凉,人烟极其稀少,为避免遭到意外,队领导叮嘱我们绝对不要掉队,想到这些,我咬紧牙关,坚持紧随队伍不让自己掉队。但是,前面同志们停下来休息时,我还是在队尾隔着一段距离。一次,大家又休息时,分队长章斐然发现我不对劲,马上就有几个同志到我跟前要帮我背背包。我紧紧抓住背包带就是不让别人帮忙。分队长看这样拉来拽去的,反而消耗体力,只好留下胡克鹣同志牵着马叫我骑上走。我觉得很丢人,我就不信我坚持不下去。所以任胡克鹣同志一路三番五次地劝我骑上马走,我就是不上马背,咬着牙尽力保持着能看得见前面队伍的影子,不要拉的太远,他只得牵着马就这样陪着我走了半天。中午,吃过简单的午餐,队伍又继续前进。这时分队长章斐然牵着马到我跟前,命令式地让我骑马,分队长口气严厉地说:‘我们进军这最后一段路程,能不减员,就是最大的胜利。你老掉在后面,如果遭遇在昌都战役中败逃的藏兵偷袭,有个三长两短,会是什么结果呢?’听完这些话,我只得服从安排。由于我个子低矮抬了几次腿都上不去,分队长蹲在我面前,让我踩着上,就这样,一路上分队长成了我的上马石,为我牵着马与队伍一道前进。翻过了卡汝拉,晚上宿营时我饭也没吃,吃了卫生员给的药就睡了。第二天出发时,分队长又牵着马来到我跟前,不等他开口,我赶忙说:‘今天我自己可以走’。只见分队长和卫生员交谈了一阵,我估计:大概是我昨天属于严重的高山缺氧反应,今天下山,险情就消失了吧!随后总算免了我骑马的特殊待遇。”最终,在同志们的关心照顾下,邓亲和没有在卡汝拉倒下,也没有遭遇险情,与全队同志一起于11月13日顺利到达江孜,圆满地完成了“无一减员”的先遣任务。

  入城后,文工队分别住在江孜城郊强查洞几处民房里。初到江孜,后方给养一时运不上来,蔬菜等主副食又得不到有效供给,西藏只有土豆、元根,他们还不能随便采购。西藏工委和十八军党委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提出“搞好生产是进藏部队长期的一项中心任务”,文工队同分工委全体工作人员一道在帕拉开垦荒地、播种粮食。天寒地冻又缺少农具,用铁锨铲铲不动,用十字镐挖,一镐下去,直冒火星。同志们想方设法烤冻土,翻起一块一块像铁板一样的冻土,晾在太阳下晒,然后再一镐一镐的砸碎、耙平,没有耕牛,男同志就扛起绳拉犁,女同志平地耙地。江孜海拔4000米以上,平日里都缺氧,此时再加上劳累更是头晕脑胀,上气不接下气,可是他们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终于开出一片荒地、撒下种子、收获了自己种下的粮食,做到了一部分自给,在西藏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文工队还在住地附近开辟了一块地种菜,用实际行动彻底粉碎了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妄图用粮食困住解放军进而饿走解放军的美梦。

  
图为1953年,文工队菜地丰收

  他们平时练功、排演节目,既无排练场更无练功房。群众的打麦场就是排练场,贵族头人的林卡(私人森林公园)就是练功房,雨天他们就到搭了篷的伙房饭场排练节目。文工队遵循“党的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配合分工委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到宗谿农村、牧场巡回演出,宣传《十七条协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常年巡回演出在年楚河两岸。如果去的地方不是很远,他们都是背着背包、乐器徒步而去,远的路程才会骑马。他们演出的节目都以短小精干的演唱、舞蹈、藏语小剧为主,藏族群众看了非常喜爱,有的人从河对岸趟水过来观看,看完演出后深夜才趟河返回去。

  
图为徒步下乡演出的文工队

  1957年,邓亲和同志调回内地,在西藏民族大学教书,直至退休。邓老师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为西藏的解放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的跨越式发展背后离不开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们,离不开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戮力同心,共创西藏美好未来!(中国西藏网 文、图/杨丽慧)

(责编: 李丝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