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从拍摄孝登寺看那曲镇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2-02-08 13:2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所著《雪域古寺》一书近日由华文出版社付梓发行了。捧着这本图说西藏50座古寺、带着墨香的图文书,我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拍摄孝登寺和围绕它发展起来的那曲镇新变化的故事。


这是新近出版的《雪域古寺》一书(唐召明2022年1月27日摄)

  “先有孝登寺,后有那曲镇”。1998年盛夏,我受中国佛教协会《中华佛教二千年》画册组委会邀请,与中国佛协的桑吉扎西和西藏佛协的尼玛次仁,来到藏北首府那曲镇拍摄爱国爱教的寺院孝登寺。

  这是唐召明(右)与时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孝登寺寺主珠康活佛(中)在孝登寺合影留念(桑吉扎西1998年摄)

  据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前,几十间土坯房和零零散散的帐篷分布在孝登寺周围,形成100多户的自然村。

  西藏和平解放后,从自然村长大的那曲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到1953年时,据当时统计,那曲镇聚居人家有364户,既有藏族大商人,行医的蒙古族、经商的回族,还有铁匠、木匠、石匠、银匠等。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那曲镇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后在那曲镇成立黑河专区和黑河县人民政府。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黑河地区更名为那曲地区,黑河县相应改名为那曲县。目前,海拔4500米的那曲镇建设规模已达10.3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级城市所在地。

  孝登,意思为祈福、延寿、禳灾等佛事活动的敬称。16世纪初,为满足藏北牧民宗教生活的需要,每年夏季在现那曲镇附近搭帐篷进行佛事活动,形成季节性的帐篷寺院。

  1674年,藏北高原“天花”传染病流行,受灾严重,清圣祖拨专款救灾,群众感其恩德,恭请色拉寺珠康活佛到那曲主持为康熙皇帝祈福的大法会。大法会后,孝登寺有了一定影响,开始动工修建有12根柱子的石木结构的大经堂,并开始由帐篷寺院向正规寺院的衍变。

 
这是孝登寺外景(唐召明2017年7月19日摄)

  2009年,孝登寺等10座寺院获得了西藏爱国守法先进寺院的称号。孝登寺的寺主、第七世珠康·土登克珠活佛,是一位著名的爱国爱教高僧,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那曲,因境内有河名那曲(怒江上游干流)而得,汉语直译作“黑河”。藏语对今那曲镇所在地的传统称呼是那曲卡。其实“黑河”一点儿都不黑,不仅不黑还格外清亮。那曲一名,今既为市名、县名、镇名,也作河名。

  据说,过去原定名为黑河地区黑河县,后为区别于我国北方边境的黑河市,经国务院批准,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黑河县相应改名为那曲县。2018年,那曲地区撤地设市,那曲县撤县后更名为色尼区。

  那曲市面积约有43万平方公里,占全西藏面积的三分之一强,所辖1个区、10个县,有人口50多万人。

  色尼区现是那曲市所在地,面积约有1.6万平方公里。那曲镇则是色尼区和那曲市党政机关所在之地,藏北人文的神经中枢,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这是藏北高原首府那曲镇旧貌(唐召明1987年摄)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期间,常到那曲镇采访。那时,坐落在四周被山峦所环绕平滩的那曲镇,那曲(河)在此从北流向南。平滩中央较凸出的地方,一层白色的铁皮顶土房是居民区,中间紫红色的房子是孝登寺,四周还有不少的帐篷户。那时,城镇街道许多地方是土路,汽车一过,就扬起一股股沙土,使过路人睁不开眼睛,衣服和脸上都蒙上一层灰土和黄沙,遇到大风卷起的沙石扑来,还会把过路人的脸和手打得一阵阵麻痛。加上城镇又没有上下水工程,常常污水遍地流,全然没有城镇的样子。

  此外,那些白铁皮土房顶的顶子薄,挡风性能差,夏天像蒸笼,冬天成冰窖。

  当下冰雹的时候,那曲镇的房顶叮叮当当,整个城镇像演奏一曲盛大的打击乐。当阳光灿烂的时候,站在草坡上望去,蓝天下的整座城镇又闪着白晃晃刺眼的白光。

  后来,那曲镇“鹤立鸡群”的最好建筑是群艺馆、风能站大楼、人民医院和那曲饭店。镇上白天是没电的,晚上照明只能靠燃油发电机,而且发电时间只限每晚8点到当晚12点四个小时,生活十分不便。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藏北高原后,那曲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大踏步前进,给排水和集中供暖“三项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市政道路网。

 

  这是藏北高原首府那曲镇新貌。青藏铁路通车后,给这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唐召明2014年4月9日摄)

  今天,漫步在那曲镇街头,映入眼帘的是那宽广整齐的道路,焕然一新的城市建筑。过去城镇街道孤零零的一条土道早已向四面八方纵深发展。

 
这是青藏公路线上已建成通车的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唐召明2021年9月13日摄)

  我过去经常乘长途汽车所经过的那曲镇至古露镇的一段路程,是青海进藏的必经之路。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矫健的步伐从这里走过;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取代了千百年来人背畜驮的落后运输方式;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运行,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2021年,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时代的“新天路”开始造福一方。

  今天眺望那曲镇,“铁皮城”早就没有了铁皮顶房屋,就连当年最好的建筑也淹没在一片新型的建筑群中,随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高楼林立,街道棋布,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的高原新城。

  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等西藏“生命线”均横贯在那曲镇。特别是2006年7月1日,火车开进那曲,使这个交通重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这是正在修建中的那曲火车站地下旅客通道(唐召明2010年7月30日摄)

  记得2010年,我登上了有很多台阶的那曲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回北京,而车站脚下就是总投资达14.54亿元的世界海拔最高、西藏最大的物流中心。

  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占地面积达8000亩。它相当于二十多个北京“鸟巢”的面积。这个巨大的物流中心于2007年9月28日开工建设,分为散堆装物流区、综合物流区和生产加工区等,具备产品加工、储存、贸易、配送等现代化物流功能。

  在那曲物流中心园区内,蓝顶白墙的六座大型仓储中心气势宏大,散装区巨大的龙门吊正在装卸一车车从内地而来的各种物资,一派繁忙景象。

  青藏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藏北高原牧民走出牧场走向市场,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新时代的藏北牧民,从马匹、摩托车到汽车,从帐篷、土房到新居,从土路、油路到高速公路,正是藏北高原“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生动缩影。

 
这是外出旅行的藏北牧民在那曲火车站候车厅等候乘车(唐召明2009年8月12日摄)

  那曲镇,没有因海拔高而成为地理阻隔,是沟通高原与周边的交通重镇。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均穿行于此,留下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足迹;没有因高寒缺氧而放慢脚步,是激情燃烧的发展高地。从70年前十八军独立支队进抵黑河掀起历史的涛声,到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澎湃,昔日那曲卡在藏北草原上正在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