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原的未来建言献策——“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独特的自然地理与历史变迁孕育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在2021年亲临西藏视察指导、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亲自为西藏发展把舵定向,多次对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图为会议现场
面向未来,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在此背景下,“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研讨会”于4月23至24日在北京召开。国内藏学界近20个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结合田野调查及研究成果,深入、系统分析与梳理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为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一、乡村振兴中的机遇与挑战
西藏•墨竹小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 摄影:赵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然铺开。从产业到就业,从乡村人居环境到人的精神面貌,广阔乡村正悄然发生巨变,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正在不断释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扎洛基于田野观察,针对西藏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制度设计,优化所有制形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基于强化合作社市场竞争力考虑,应重点扶持能人带动、市场导向型的合作社;基于巩固脱贫成果考虑,合作社用工应采用市场化招聘为主,兼顾扶贫扶弱,继续实施扶贫专项贷款捆绑边缘户就业帮扶政策。确保合作社市场盈利、村民分红。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边巴拉姆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时间跟踪观察。搬迁户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在社会适应和相关保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可以改善的领域。
中央民族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莉以尼木藏香为例,指出从吞达乡到吞达镇再到整个尼木县,尼木藏香的保护性发展让其持续发挥出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仅守护住了优秀的乡土文化,同时赋能乡村振兴,为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文旅综合发展贡献了力量。
图为桃花节期间的射响箭活动 摄影:王淑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才项多杰认为,农业注重量的投入,考虑提升质的因素较少;内生性力量弱,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培育;外部市场资源乏力,制约了产业发展的后劲。建议大力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质量,提高农牧业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注重培养农村发展内生性人才,提高带动能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茂英分享了岷江上游旅游村寨农村女性生计能力减贫案例。她表示,旅游业是女性就业友好型产业,借助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部分老人参与到旅游业各环节,获得被社会所需要的成就感,在闲暇之余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提升了老人们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杜发春认为,我国已实现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跨越,但是部分涉藏县因地广人稀、生态脆弱等障碍,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实质均等、更好满足人民发展需要。
四川民族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耿静认为,农牧区存在部分单亲母亲家庭,有单亲家庭代际传递及再陷贫困风险等特点。建议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妇联组织、畅通法律援助等措施,壮大服务力量。同时通过鼓励妇女创业就业,出台特色政策惠及学龄儿童等方式,多措并举帮扶单亲母亲家庭。
二、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冬游西藏•共享第三极”旅游同业赴西藏考察 摄影:赵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建设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绿色发展、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青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认为,青海涉藏州县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示范效应。作为最契合地区实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必将成为青海涉藏州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川大学教授罗绒战堆表示,西藏的产业结构从初级结构直接过渡到“三二一”的高级结构,这在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很少见。如果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国家财政支持对推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避免了市场机制自发运行对环境资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青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杜青华认为,青海具备发展清洁能源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已成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议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努力破解“弃光”困局,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推广生态光伏模式;注重绿色发展,不断降低技术性成本;加大地热及干热岩的开发利用。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尉认为,西藏位于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沿阵地,也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西藏需立足于自身的清洁能源优势,在做好生态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开发利用光伏、水电、地热等清洁能源,在全国统筹框架下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加达村,村民大多为纳西族。摄影:赵耀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涛通过分析西藏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青藏高原国际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研究、完善青藏高原生态工程的国际国内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加强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区域分工协作、有序推动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的国际合作等建议。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陈爱东认为,西藏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现代产业的发展要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森林、湿地、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发展碳汇经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质绿色产业发展,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三、产业兴旺与特色产业发展
贡觉县境内山坡上的“阿旺绵羊”,其因体型较大、肉质肥美、吃过不易上火而著名。摄影:赵耀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在新的历史阶段,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不仅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预防和化解返贫风险,而且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久毛措认为,在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西藏需要充分分析自身特殊区位、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等实际,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
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授王士勇认为,近十年来,青海和西藏藏族民营企业数量高速增长。但仍然面临行业集中、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高原特色产业、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当地人经营能力等,其中进一步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关键。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成员,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巴桑旺堆根据西藏牦牛遗传资源分布特点和野血牦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价值,围绕“牦牛繁育养殖体系、牦牛种业创新、能繁母牛增量扩繁、牧繁农育模式、养殖设施装备、产品功能挖掘”等提出了西藏牦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方法。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唐亚伟认为,西藏自治区“十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中,青稞均在列;同时,青稞育种创新研究已构建起核心种质库,青稞遗传育种联合创新团队初具规模。这些都为青稞产业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大学副研究员李健认为,新一代藏族青年开始自觉践行社会创业的理念,积极创办社会企业,有助于促进东西部之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促进了西藏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弥补了政府主导型发展的不足,并为西藏青年一代充分发挥才能和个人价值提供了更广阔舞台。
西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贡秋扎西认为,人力资源依然是生产或增长中最积极主动的因素。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教育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1年,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加快发展。量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当前紧要的问题是质的提升。
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让农村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是新时期一项重大任务。
日出时分拉鲁湿地升腾起的薄雾。摄影:赵耀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赛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西藏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中心城市和农牧区县份之间表现突出。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应继续关注西藏县域的不均衡程度,以经济发展带动县域财政收入能力提升,并对县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力争尽快实现县域协调发展。
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勇认为,推动甘肃涉藏州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把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作为先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着力重点,文旅融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重要支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国、全省经济文化发展新格局。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琼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西藏市场化就业中非经济因素影响力显著下降,人力资本正成为影响就业包括就业机会获得、薪酬回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培育西藏本地劳动力的市场参与能力是关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提高西藏劳动力收入水平有重要作用,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吸纳更多人口进入西藏工作和消费,也有利于本地劳动力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
西藏社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研究员徐武达认为,西藏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农村集体产权结构的有序开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管理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联通化,建立健全人才和科技下乡机制,促进城乡金融体系、产业融合发展。
五、富民强边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的猕猴桃种植基地 摄影:李元梅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大力实施强边固边、兴边富民战略,今天的西藏已全面开启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雪域儿女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杨明洪认为,西藏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因西藏地处喜马拉雅地区,面向南亚、中亚,为这些地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地区中希望走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和区域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方耀认为,西藏边境地区具有线长面广、民族多样、地理及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而边境乡在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灵活政策,做好差异化的发展方案设计。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学室主任、研究员王剑锋从国际政治新格局层面,对西藏边境线存在的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梳理了中央对西藏的兴边富民政策,并结合实地调研,提出建设边境小镇等建议。
延安大学讲师徐宁认为,西藏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形成了中尼、中印等边境旅游目的地。通过区域视角研究边境旅游共同体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基础地理区位。(中国西藏网 记者/欧帆 周晶 李元梅 许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4月23日上午,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详细] -
嘎玛泽登:全面推进新时代西藏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4月14日至15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嘎玛泽登到西藏社会主义学院、西藏自治区工商联、西藏佛学院等西藏自治区统战系统单位调研。[详细] -
西藏“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召开
4月14日至15日,西藏自治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西藏山南召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