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让“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大旗高高飘扬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央企加入到藏北高原的援藏大军已经20年了。我最近在整理相关采访日记时,不由得想起一位名叫王鹏雁的援藏干部。他在藏北高原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用真情谱写“藏汉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2014年9月,中国石化援藏干部、西藏那曲地区(现那曲市)班戈县委常务副书记王鹏雁,出席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殊荣 ,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事情要从他援藏时说起。2013年8月5日,中国石化十建公司副总工程师王鹏雁从山东来到平均海拔4750米的那曲班戈县,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中国石化有50多人报名竞争第七批援藏、第二批援青岗位,我被选中很不容易。来西藏,只想为藏族群众多做点事。”王鹏雁说。
班戈县地处藏北高原西部,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展班戈,首先需要了解班戈。可是,他想要了解的地方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与海南省陆地面积相当。在这里“下乡”即意味着对生命的挑战。
在西藏,尤其是在藏北高原,很可能三天也出不了一个乡或是一个村,那些路途遥远的乡村,许多地方本没有路,车走多了,地上便形成了不是路的路。
下乡的路上,王鹏雁饿了啃自带的干粮,渴了喝矿泉水,呼吸特别困难时就吸会儿氧气。
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乡下检查施工,因为严重缺氧,夜里常会被憋醒,犹如上了“绞刑架”。常常无法入睡的结果是第二天头疼欲裂,嘴唇也变成了乌紫色。
有好几次,同事们都劝他休息休息再“下乡”,可他却总是笑呵呵地说“没事、没事”。
王鹏雁赴任三个月,以坚韧的毅力克服从未有过的困难,很快走遍班戈县10个乡镇,全面摸清了班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这是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王鹏雁(右一)在中国石化小学二期工程验收现场同其他县领导进行交流(扎西2014年10月25日摄)
当年46岁的王鹏雁在班戈县分管党建、组织和受援工作。他进藏时,中石化小学二期、北拉小康示范新村等项目工程正在建设。王鹏雁这位教授级高工,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不辱使命的强烈责任感,坚持深入环境艰苦、高寒缺氧的施工现场,确保了每项援藏工程在当地一年仅有三四个月有效施工期的短暂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这是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王鹏雁(左一)在班戈县青龙乡卫生院检查指导工作(扎西2014年8月9日摄)
2014年,王鹏雁深入各乡镇、村庄甚至自然村,多方面了解民情,完成了2015年的对口援藏立项规划,并就产业援藏,形成了“卓玛泉”矿泉水源头向班戈县青龙乡六村倾斜的规划方案和对口援藏向医疗方面倾斜的方案。
为使每笔援藏资金都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王鹏雁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刻也不停歇。一年多来,许多工程项目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为方便牧民群众办事,他多方协调,为北拉镇修建了便民服务大厅。
——为把“输血”变成“造血”,他帮助建成了“班戈县高海拔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并在大棚里成功种植出草莓、西瓜、西葫芦等经济作物以及各类蔬菜,不仅为普保镇六村扶了贫,而且结束了当地产不了蔬菜的历史。
——为帮助基层干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他带领32名乡村干部,赴山东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培训。
——为把有限的援藏资金既用于改善民生、惠及民生,又能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经济,王鹏雁与援藏干部、常务副县长王飞一起,先后促成区内外7家企业与班戈县合作,范围涉及到光伏发电、水资源、旅游、畜产品、新型材料研发、非金属矿等多个产业合作项目。
王鹏雁说:“少年强,中国强”,教育是发展之基,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快乐成长、快乐上学。
来到藏北高原工作不久,王鹏雁发现班戈县孤儿仁青多吉缺少亲情关爱,每年便拿出2400元来资助这名七八岁的孤儿,为他购买生活、学习必需品,并带他外出游玩,让他感受家人般的温暖。
那曲地区儿童福利院女老师德青告诉我,“为了帮助仁青多吉有个学习伙伴,王书记还一同资助了仁青多吉的好朋友、同年级的那曲县孤儿边桑次仁。每次出差来那曲,王书记都要带着玩具和学习用品来看望他们俩,比亲阿爸还亲!”
这是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王鹏雁与班戈县小学的学生们合影留念(扎西2013年8月29日摄)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石化员工的爱心凝聚起来,力量就会变大。”由个人帮助孤儿,王鹏雁想到了由其所在的十建公司也来参与“一对一助学”,以扩大救助范围。他的想法提出来后,得到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于是,西藏班戈县义务教育阶段“一对一贫困助学”工程启动仅一天半时间,第一批确定的41名资助对象就被单位同事全部“认领”完毕。不久,第二批40名贫困学生也被单位同事确定和“认领”,班戈县被捐助的81名贫困学生中,孤儿占了一半。
在王鹏雁主导下,班戈县由此编写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一对一贫困助学管理办法》,使“一对一助学”工程变成了一项长期化、常态化的公益事业,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与此同时,他帮助修订了《中国石化助学资金管理办法》,使每年用于当地大学生的助学资金能够得到高效、公平、合理的使用。
在帮助藏族孩子的同时,王鹏雁还竭尽所能地帮助每一位所能帮助的藏族群众,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为此,尼玛乡吾前村牧民赤占,将一面绣有“急公好义 扶危助困”的锦旗,送到王鹏雁办公室,以感谢这位援藏干部帮助他妹妹达桑治好了疾病。
原来,赤占妹妹达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生活困难。王鹏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与在北京工作的中国石化第五批援藏干部陈志清联系,为她治病。
2014年5月份,王鹏雁陪同达桑前往北京治病,北京安贞医院为她做了手术,达桑安全返回西藏。时间不长,术后的达桑挥动羊鞭,已能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了。
刚为达桑治疗完疾病回到藏北高原,王鹏雁又马不停蹄地第二次赶到新吉乡四村斯求卓玛家,为这位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的“亲戚”送去自己花钱购买的彩色电视机,并让县广电中心技术人员为她家安装了收看电视的卫星接收器。
半年前,王鹏雁带着1200元慰问金到卓玛家去慰问时,发现“村村通”工程还没有惠及到她家,便萌生了为这位“亲戚”买电视机,安装卫星接收器的心愿。
这是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王鹏雁(左)与一同援藏的常务副县长王飞(右)及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唐召明(中)合影留念(王琪2015年5月20日摄)
说起中国石化这家“亲戚”,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2年前,中国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援藏时,发现牧女斯求卓玛脖子下长了个大肿瘤,无法劳动,靠吃国家低保和女儿相依为命,李一超便坚持8年资助这对母女。
这是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王鹏雁(左)在向来班戈县采风的中国评剧院《藏地彩虹》编剧张明媛(右)介绍当地情况(唐召明2015年10月9日摄)
2010年初,李一超和第五批援藏干部,以及众多爱心人士一起,将卓玛接到北京,成功为她切除了在脖子下悬挂28年、重达5公斤的巨大肿瘤,并帮助她走上了富裕之路。卓玛一家也因此成了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的“亲戚”,为帮助这位“亲戚”,一届届中国石化援藏干部开始了爱心接力。
谈及自己亲历亲为的这些事情,憨厚、质朴的王鹏雁搓着双手动情地说,“为民族团结做点事,是我的光荣。”
王鹏雁脸庞黝黑、笑容憨厚,留着半寸短发,在内地像个老农,在西藏像个藏胞。他来班戈县援藏不到两年,先后掏出1.8万多元来资助当地贫困户、五保户和孤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
这是中国石化援藏干部王鹏雁(右)来到“结对子”帮扶对象的扎扎(左)家中,为他妻子英秋治病送去自掏腰包的、急需的治疗费(扎西2014年7月9日摄)
2014年7月初,王鹏雁“结对子”帮扶对象——扎扎的 妻子英秋患心肺病住院,急需用钱,王鹏雁便拿出7000元钱帮助其治病,并安排她到拉萨治疗,直至病愈出院。
对藏族群众,王鹏雁就像是亲人,而面对远在山东的家人,他却显得有点“吝啬”。
2014年盛夏,王鹏雁妻子吴翠林带着刚刚结束“高考”的儿子王泰舒来藏探亲,正赶上王鹏雁工作很忙,就连儿子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他也没能多陪陪。几天后,心存愧疚的王鹏雁实在是分身乏术,只好对妻子说,“你和儿子回家吧。”
他把母子俩送到拉萨火车站,转过身,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儿子要赴美留学,他因工作忙无法脱身,也没能为儿子送行。
当问及他这样做,家人是否理解时,王鹏雁笑笑说,“我父亲早年是青岛木器一厂的木工,而家在莱阳。直到我小学5年级时,父亲才从青岛调回莱阳,一家人得以团聚。到了我这一代,十建公司施工到处走,我也是常常不在家,分分合合是常态,家人已经习惯了。”
“儿子参加高考,每个周末都要从山东到北京学习英语,接送儿子和网上订票,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我妻子身上,她从不向我说困难,是怕我分心。”王鹏雁愧疚地回忆说。
长期以来,王鹏雁妻子吴翠林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支撑着家庭。因为心疼丈夫,家里有什么事,她能消化就消化掉,尽量不让王鹏雁操心。她说,“他的事情多,回来醉氧,去了缺氧,拿家事烦他,对他身体不好。”
决定援藏时,王鹏雁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妻子听。同在一个单位的她很支持丈夫的选择。“援藏不是你去,就是他去,总是需要人去的。人到中年,家家都有困难,我们的儿子大了,老人也有我照顾,你身体好,就放心去吧。”吴翠林的宽慰句句说到了王鹏雁的心里。
“王鹏雁在各项工作中都表现出了援藏干部的高尚情怀。”班戈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索朗措珍对我说。
自古忠孝难两全。王鹏雁说,“其实,许多援藏干部内心深处都有或多或少的内疚与遗憾。但是,既然来了,我们就要对得起自己肩上的责任,让‘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大旗高高飘扬!”(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