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西藏】习近平去过的西藏小村 “撸起袖子”干成了桃花源
2021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西藏庆祝和平解放70周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三次西藏行,他尽可能地多看一些地方,多接触一些当地干部群众。从林芝到拉萨,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哈达、热巴舞、切玛、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一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触景生情,“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
21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这个原本把老祖宗种下的桃树砍作柴火的穷困村庄,如今与她的邻居八一镇巴吉村一样,“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了人人艳羡的桃花源。
习近平两次走进的巴吉村
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到西藏,为的是接回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送来第二批。如此高规格地接送援藏干部,这还是首次。
从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习近平同志乘车走了整整一天。19日上午,他来到巴吉村调研。走过那条坑洼不平、一遇雨天就变得泥泞曲折的村道,他走进村民次仁平措家,细细地察看了卧室、客厅、厨房、粮仓。看着满仓的青稞大米面粉,他欣慰地笑了,问围在身边的村民:“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
1998、2011年习近平同志两次走进西藏小村庄——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陈浩力 航拍
“这几年光景最好啦!”村民们争着回答。
当了解到大家过上好日子时,习近平同志十分高兴。他说:“你们靠党的好政策富起来,应该向你们学习。希望你们继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还对西藏干部群众说,“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
福建省自1995年对口援助林芝,先后在林芝投入援藏资金19.34亿元(其中援藏财政资金10.66亿元,援藏干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8.68亿元),援建项目700多个;历批援藏工作队招商引资项目达713个,投资总额达183.35亿元。先后引进福建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人到林芝举办350批次、5万余人次业务交流培训,安排了2570多人次到福建省参加专业培训、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把西藏人民的福祉与福建紧紧连在了一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靠牧业和农业的巴吉村还是个贫困村。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米玛,1986年,由村里担保,米玛贷款28000元买了一辆东风牌大货车跑运输,一年就还清了贷款。米玛的榜样,村两委的鼓励动员,加上党的好政策,短短几年,村里人先后买了50多辆大货车跑运输,跑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汽车村”。
巴吉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米玛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 赵振宇 摄
大家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巴吉村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采取“招商引资+公司入驻+土地入股+集体分红+群众受益”的模式,使村里人人共享发展成果:2007年创立的混凝土公司,每年给村民分红70多万元;村里还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了建材市场,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收入400万元,每5年还能再增加50万元……
村民格桑旺久也富起来了。2008年,他靠着跑运输盖起了两层楼房。整齐干净的院子里种满了果树和蔬菜,新旧两栋住房比邻而立,一栋是老式藏式民居,另一栋是两层装修精美的新式藏式民居。
2011年7月21日,就是在这栋新房里,格桑旺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习近平。这是习近平同志的第二次西藏行,率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7月19日出席庆祝大会之后,他自拉萨赴林芝再到日喀则,山高路远,日夜兼程。再次走进巴吉村,他详细了解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看望慰问村民,他握住老书记达龙的手说:“祝老人家长寿,扎西德勒!”这让达龙瞬间记起18岁作为翻身农奴学生代表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情景。直到现在,达龙还觉得,有生之年能受到两位领袖接见和祝福,再没有比自己更幸福的人了!
习近平同志走进格桑旺久家厨房,点燃沼气灶,了解农村沼气使用情况。看到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配置了舒适实用的家具,用上了各式各样的家电,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他十分欣慰。他像亲密老友般落座,就着奶渣和酥油茶,和格桑旺久谈起生活的光景。他问及家里收入怎样,有无困难和意见,还鼓励格桑旺久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他说的话人们至今念念不忘:
“致富之路就在脚下,就是动脑筋,做聪明人。聪明人实际上就要选好发展之路。西藏的资源很宝贵,有的是很独特的,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今后会更宝贵。”
“林芝旅游业占20%,那么就需要我们发展精品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群众旅游业。”
“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习近平同志的这番话,巴吉村的大伙儿都牢记在心,从此成了村民们新的奔头,也成为村干部转变思路的契机。
“几十年来,能人有钱人不少。但全村都是各忙各的、各管各的。”2011年,米玛创办了一个预制厂,自家有了可观收入。习近平同志的话让他意识到,必须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当时林芝市正快速兴起城市建设热潮,米玛眼前一亮:何不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集资办一个大型建材市场?
刚巧,2012年巴吉村因征地获得了3000万元的土地、草场补偿款,大伙儿心里都美滋滋的。“发钱只是短期利益,集体经济怎么办?如果有人丧失劳动能力怎么办?”米玛苦口婆心打消大家顾虑,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最终全村集资2000万元,2014年建成林芝市唯一的大型建材市场。这个占地15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建材市场,自此成为巴吉村的第一只“聚宝盆”,生意越来越好,村民们“回头钱”越分越多,更加信任米玛。
为了彻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让一个村民在致富路上掉队,米玛煞费苦心,让每一位村民平等参与集体分红。对集资多的村民,村集体适当付利息;对集资有困难的村民,由村集体担保向银行贷款入股,贷款由村集体偿还;对特别困难的村民,由党员凑钱帮他入股。“这样就防止了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
党员这么干,村民紧跟着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格桑旺久,在党的“十八大”后把村里各家分散的60多辆汽车和工程机械组成一支车队,他负责联系工程,再统一安排给各家。“今天你来跑,明天他来跑。有活儿大家都平分,村民收入基本都平等。”如今,村民谈起自家在车队的收入,会本能先夸一句“格桑旺久管得很好”。
近几年里,格桑旺久接连被评选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5年9月,格桑旺久作为13名全国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之一,在北京再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竟然记得他是“巴吉村的格桑旺久”!别提多令他震惊兴奋了。
2016年底,巴吉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户13人全部脱贫,全村经济总收入1925.6万元,人均纯收入20603元,比2011年翻了一倍,免费办理合作医疗,70岁以上老人领取养老金,大学生获得助学金资助……这个习近平同志两次到访的小村,宣告自己从落后面貌向“林芝首富村”的蜕变已经完成。
“发展群众旅游业”
2021年7月21日,时隔十年,还是同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走进林芝巴宜区的一个小山村。这次去的嘎拉村坐落在318国道旁,村里搞起了农牧民运输队,发展起了桃花节旅游。
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村里过去的路,满是牛粪和泥泞,阿妈啦总是把鞋子拴腰上,赤脚走过村里的路。现在再也不用了。” 走进村庄,宽阔的道路,一栋栋藏式楼房在湛蓝天空下、在连绵群山前星罗棋布。袅袅炊烟,一片祥和。漫步嘎拉村,桃花形状的长椅、标识牌等桃花元素随处可见。“桃花充实了村民的钱包,也融进了村民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达瓦坚参家做客。
小院花红叶绿,房子敞亮。楼房内桃木雕花的家具、藏族风格的画饰,冲水式的卫生间……
在达瓦坚参家粮仓,习近平总书记一袋袋粮食细看,小麦、荞麦、青稞、油菜籽、豌豆、玉米,他欣喜地捧起一捧,迎着光端详。房梁上挂着一排藏香猪腊肉,一排奶渣子,墙边是“自家酿的酒”。再看隔壁厨房,牛羊肉堆得满当当。那些酥油,总书记笑着问,“得有上百斤吧?”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家,与他们话家常。图为达瓦坚参全家合影。 益西加措 摄
达瓦坚参家的桌上摆着奶渣,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味道甜甜的,习近平总书记很欣慰:“你们的收入,加减法算出来,好几十万了。很幸福的一家人。”
边巴书记说,嘎拉村里原生桃树最多,每年春天桃花最早盛开。改革开放后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但脏乱简陋的环境留不住客人,村民也挣不到钱,大伙儿就把桃树砍了当柴火烧。
2002年,林芝市开始打造“桃花节”特色旅游产品,真巴村下辖的嘎拉自然村百亩桃林成为林芝桃花节首选举办地。从那时起,每年都办下来。“2019年,门票收入400多万元,二级消费收入50多万元,大家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今年日子才过半就已经接待了14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利,送给你们一个桃花源啊。”“一定要保护好原生的桃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边巴书记介绍,“经过20多年发展,小康示范村建好了,旅游综合体项目落地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只会卖资源,现在靠着桃花卖风景,观念变了,这里变成了真正的桃花源。”
38岁的嘎拉村村民桑杰次仁,年轻时开过卡车,跑过客运。随着嘎拉桃花受游客追捧,他转变思路,经营起了住宿接待和旅游包车。“包车每天1300元,民宿每天500元,全年最低收入也超10万元。”算起收入账,这个藏族汉子略带几分腼腆,笑脸上现出深深的酒窝。“现在国家政策好,贷款也方便,日子过得也最舒心!”
依靠桃花产业富起来后,嘎拉村率先进行村居环境治理,实施人畜分离。“以前一到雨季,村里路上全是泥巴,加上猪圈牛圈,气味难闻、没处下脚。”边巴说,村民很支持村居环境治理,嘎拉村渐渐变成了今日的美丽乡村。村民们早就不砍树了,现在桃树要修剪,都是请林业专家来指导。
到2022年,嘎拉村已举办了20届桃花旅游文化节。2021年,仅上半年门票收入420万元,二次消费40万元。除此之外,嘎拉村依靠生态优势,新建了100亩观光采摘园,收益率达40%;依靠拉林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组建村运输队,年收入达280多万元。全年下来,村集体经济达10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31300元。
习近平总书记探访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个小村庄——巴宜区嘎拉村。陈浩力 摄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从达瓦坚参家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拉村便民服务中心,听取嘎拉村“绿色银行”兑换商店的理念和运营模式介绍。
“在我介绍过程中,总书记一直微微点头,并微笑着说‘你们做得很好,继续加油、继续努力’。我当时有点紧张,声音比较小,总书记没有说话,而是主动俯下身子,听我的汇报,看到总书记如此亲民爱民,那一瞬间我鼻子一酸,无比感动……能得到总书记的肯定,我感到十分自豪,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加有干劲了。我会把总书记的鼓励,化作工作的动力,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益西曲珍说。
益西曲珍是嘎拉村的乡村振兴专干,管理运行“绿色银行”兑换商店是她的工作内容之一。一纸杯烟头可兑换20积分、一斤塑料袋100积分、5公斤废报纸或纸板300积分……“绿色银行”兑换商店的垃圾兑换明细表上,积分兑换规则一目了然。兑换商店内另一边的货架上,摆满了食品、生活用品,每一样商品下面,都标注着单价和换购需要的积分数量。
“我们村紧邻国道,又是多年来林芝桃花节主会场,来这里踏青的游客越来越多,清理垃圾的工作量也会加大。”益西曲珍说,“我们想通过‘绿色银行’兑换商店的建立,来调动村民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话音刚落,村民洛桑就跑进来,请益西曲珍称重计算。垃圾称重处,整齐码放的纸箱,分别装有塑料罐、玻璃瓶的蛇皮袋。称量完,洛桑兑换了14000多积分,加上之前攒的20000多积分,他开开心心地换购了洗洁精、电热水壶。益西曲珍说,从2021年1月4日营业到7月22日,“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共兑换26万多积分,为村民换购各类商品总价值2600余元。
嘎拉村“绿色银行”兑换商店里的可兑换商品品种越来越多了。益西加措 摄
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嘎拉村村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少村民都会借着散步的机会,在村里转悠中捡拾起地上的垃圾。大家的每一次弯腰,都在为“桃花源”添上一抹生态的底色。
生态保护,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的“国之大者”。从垃圾分类到河长湖长,从青山绿水到冰天雪地,总书记念兹在兹。
2011年到西藏考察,习近平同志指出,西藏生态保护是重要课题,要很好地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2021年7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其中一项,审议通过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明确要求,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太重要了!在这里,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时隔12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跨山越水,专程到雪域高原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再一次对西藏干部群众语重心长地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被西藏自治区干部群众入心入脑并化为行动。自2016年起,西藏展开的“两江四河”流域植树绿化工程,通过集中连片人工造林,保障了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等大江大河沿线生态安全。5年的根植呵护,首批31万亩防护林已绿树成荫。“十三五”期间,西藏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区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和“无树户”全面消除,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47%。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9.4%……
西藏自治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障了西藏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从《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到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数十件法规制度为西藏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驾护航。
如今,行走在广袤的雪域高原上,澄净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广阔的牧场遍布各处,西藏正在构筑起一道严密的生态安全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到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更是培育出爱护环境保护生灵的特色生态文化。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考察这个由砍桃树当柴火烧的贫困村变身为桃花源的美丽村庄。图为村民们在村文化广场休闲。 赵振宇 摄
“中国共产党做了该做的事”
无论是巴吉村,还是嘎拉村,都是靠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这里既有政策保障,又有全国支援,还有各级党员干部的倾情奉献。
在巴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公示栏,林芝市建立的市级干部包乡,县级干部包村,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户的“三包”制度十分醒目。巴吉村乡村振兴专干宋冬冬介绍,从发展种植到兴建建材市场,再到依托村里的大柏树、措木及日湖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党员、干部不遗余力带领村民奔小康。
西藏自治区实施“千干扶千人”,挂钩指导帮扶,帮助贫困户寻找发展出路。巴吉村的白宗一家就是被精准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还享受到了巴宜区区长的结对帮扶。白宗家四口人,夫妻和两儿子,两口子靠打工谋生,生活不宽裕,但还过得去。2010年左右,7岁的大儿子查出糖尿病,慢慢透支了这个小家庭。
就在巨大危机来临之际,精准扶贫政策来了!2013年,白宗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扶贫对象。白宗说,政府出面帮丈夫介绍了更好的工作,家里也可以得到村里包括旅游在内的产业分红,总算解决了一个大问题。2016年,结对帮扶她家的巴宜区区长严世钦在巴吉村的大柏树景区帮白宗开起了一个便民小超市,自此她卖些零食饮料,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当年底,白宗家就脱贫了。她高兴地说,现在靠小超市和打工的收入,再加上村里的补贴、分红,完全够花了,什么都比以前好了。广东援藏工作队还带着她的大儿子去广州看病,如今治疗很顺利,她们全家人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2019年6月,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后,广州、深圳、佛山的地铁都开出了“西藏桃花”专列,林芝“桃花源”成为广东人心中的“诗与远方”。2021年,在对口支援巴宜区的东莞市支持下,投入3800万元实施柏树王园林景区提质扩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3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带动当地农牧民投工投劳取得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如今,随着基础设施短板的不断补齐,生态旅游在林芝脱贫攻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两季+一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家庭旅馆”等乡村旅游项目,累计投入5250万元完成的21个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以及分布在各地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工程等,带动1694户5935名贫困群众脱贫,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截至2019年底,林芝市累计减贫6958户、23893人,贫困人口动态清零,490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7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了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走出了具有西藏特色、林芝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
如今,在西藏人民眼里,有着划时代巨变意义的,是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西藏的改变:“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从嘎拉村走出来,村口,村民们都赶来了。身着节日盛装,手捧洁白哈达,欢呼着“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扎西德勒”……习近平总书记走到他们中间,祝福大家“扎西德勒” 。他还嘱托当地,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毛主席让我们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习主席让我们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淳朴的乡亲们脱帽鞠躬致敬,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从一无所有到摆脱贫困,再走向富裕,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
“我所到之处,感受到了大家对过上好日子的幸福之情、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老百姓特别是藏族群众的生活能有今天,因为中国共产党做了该做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治藏方略。70年来,我们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西藏实际的,我们要好好领悟它,使之变成贯彻方案、落地生效。按照这样一个立场、观点、方法,自然就能找到方向,找到发展之路。”
嘎拉村、巴吉村,林芝,西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观感,他说:“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西藏网 文/明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跟着总书记看西藏】一颗长在西藏边境僜人村寨的猕猴桃
他们从千里之外来到西藏边境察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僜人老乡共同走出了一段扎根边陲、振兴乡村、民族团结、奋斗致富的人生路,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详细] -
网评:让乡村振兴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318国道沿线,尼洋河畔,嘎拉村的桃花悄然萌发,生机盎然,携着春天的气息,映衬出乡村振兴的日新月异与脱贫攻坚的蒸蒸日上。[详细] -
无边绿意满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去过的地方现在怎么样了?
又到夏日,高原上满目葱翠的树木、草原、田野在雪山蓝天的映衬下将西藏自治区装点得格外生机勃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