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让学校成为非遗传播普及重要阵地

发布时间:2023-05-15 16:4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唐卡、藏戏、藏香、藏药、格萨尔说唱、热巴舞……众所周知,西藏拥有丰富多样、具有浓郁高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饱含西藏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西藏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真正了解非遗、重视非遗,我们的民族文化根脉就有望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所有学校是非遗传播普及重要阵地。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持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将“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的理念扎根在校园,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

  山南素有“果谐之乡”的美称,其中“扎囊果谐”曲调独具特色,激情热烈,于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传承这一民间舞蹈,扎囊县中小学将广播体操改为“果谐课间操”。“迪孜”也叫“石子算法”,是由生活中常见的小石子、小木棍和核桃等物品作为筹码进行计算的一种传统筹算技艺,2017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迪孜”已成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趣课,在学校进行传承。多年来,拉萨市城关区娘热小学将藏文化教育作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先后推出藏戏、藏文书法等特色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西藏已有多所学校成为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广大师生对藏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当然,非遗项目在学校教育下进行传承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介绍非遗知识、培养几个掌握非遗技能的“手艺人”和 “传承人”这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批从事非遗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为西藏非遗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为藏族唐卡(勉唐派和钦泽派)的保护单位,在非遗教育传承的实践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西藏培养了大批唐卡绘制专门人才。西藏藏医药大学作为非遗项目“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培养了不少藏医药人才,为藏医药类非遗的传承实践贡献力量。位于拉萨北郊的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通过产学研等教学方式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术。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藏族传统技艺人才……近年来,西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不断丰富,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不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文化,不断提高青少年群体对其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和延续文脉的积极作用。(中国西藏网 文/孙健)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