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藏北故事】西藏花蜜落京城 万里坦途颂“天路”

发布时间:2024-04-10 16:3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为助力西藏乡村振兴事业,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西藏蜂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西藏农科院合作,从2022年起在西藏日喀则、山南等地先后投放了3100个蜂箱,产出110多吨无污染、无添加剂的百花原蜜,通过青藏公路运抵京城,在京东、中绿等网购平台及北京西藏大厦销售后,以极佳品质受到欢迎,开启了协会的“甜蜜事业”,带动了西藏蜂蜜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协会会长金书波(左二)向承担运输工作的重型卡车司机敬献哈达(唐召明摄) 

  今年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我作为协会秘书长,看到这一为西藏蜂蜜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的成果,不由想起被誉为西藏“生命线”的青藏公路从修筑到通车,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 


图为投放在西藏山南市的蜂箱(蜂业公司提供) 


图为1954年12月25日,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的青藏、川藏公路通车仪式(翻拍)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建成后的青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80%以上进藏物资的运输,被藏族人民称为“幸福路”和“金桥”。 

  遥想1300多年前,年轻的文成公主带着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和大量种子、农具、织物以及诗文、医药等书籍,从今天的西安到拉萨,走了2年多时间。 

  据《西藏始末纪要》记载:解放前从西宁至拉萨,“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断言,“无论放牧人或畜群,在这里都生存不了”。当时,从西宁进藏,约2000公里的路程,骑着快马,赶着牦牛,少则数月,多则半年,路途艰险,苦不堪言,尤以唐古拉山为甚。  

  新中国成立后,唐蕃古道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1953年初,中央委托西北局在兰州成立运输总队,慕生忠将军任政委。运输总队成立后,从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等地,招雇千名驼工,购买2万多峰骆驼,向西藏运粮。为接应驼队,在青海格尔木设立了转运站。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上千公里运输线上,骆驼成群结队,满山遍野,撒下一路驼铃声。 

  当时,一个驼工赶7峰骆驼,一峰骆驼驮300斤粮食物资,还要驮上行李、帐篷、吃饭用的锅碗瓢盆、扫雪开路用的扫帚和铁耙子。每天,天不亮就起程。下午,高原上刮起大风或者骆驼走累了的时候,就找个避风的地方支起帐篷宿营。夏天,常常冒着风雨前进;冬天,经常与暴风雪搏斗。 

  但是,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能适应沙漠,却不适应风雪高原的气候,更不习惯跋涉在坚硬的地面上,蹄子磨损得很厉害。虽然给骆驼的脚上套了皮套,但时间不长就磨透了,蹄子鲜血直流,疼得骆驼一瘸一拐,步履维艰。特别是骆驼腿长,习惯啃吃高草,而青藏高原上的草又矮又稀,它们啃吃不上,常常饥肠辘辘。加之唐古拉山区常常被大雪覆盖,没有一点草可以啃吃,不少原本膘肥体壮的骆驼不是在这里被饿死就是被冻死。时间不长,2万多峰骆驼就损耗掉了一大半。 

  于是,中央下决心修筑青藏公路并批准成立了修筑青藏公路指挥部,慕生忠任总指挥。1954年5月11日,正式全面动工修筑。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顶30多公里的路段,6个施工队分段作战,到处响彻雄壮的劳动号子,锹镐翻飞,铁锤叮当,炮声轰鸣。“我们住地窝子睡帐篷,吃炒面喝酥油茶,一把镐一把锹,一筐土一担石,将公路成功地修过了唐古拉山,通达拉萨。”祖籍甘肃张掖的刘光繁老人,当年与千名驼工一样,从驼工转入筑路工后,参与了青藏公路建设。 

  10月20日,经过2000多名筑路大军不到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格尔木到唐古拉山600多公里的公路终于修通,汽车轰鸣着翻过了“万山之祖”的唐古拉山口。工人们望着汽车从眼前驶过,一个个眼窝湿润了。慕生忠将军抑制不住感情的潮水,他向报务员口授,发出第一份电报:“中央,我们已战胜了唐古拉……” 11月11日,胜利通车藏北重镇黑河。12月25日,全长均为2000余公里的青藏公路与川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图为1984年修建的拉萨西郊客运站(唐召明摄) 


图为青藏公路线唐古拉山区段(唐召明摄) 

  修通后的青藏公路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一路向西抵达格尔木后,路线转南下,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经纳赤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等站点后到达拉萨,全长2100公里(后经改建长1937公里)。 

  青藏公路有着一段长达500多公里的终年冻土层,由于受冻胀热融影响,时间一长,就严重变形,成了泛浆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严重影响车辆的通行。70年来,国家相继投入巨资,对青藏公路进行数次大规模维修和改扩建工程。一根根竖立的高效热导装置——热棒,可保持冻土终年不化。    

  1985年,青藏公路全部铺筑柏油路面后,成为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公路。过去赶着牦牛要走几个月的时间,变成了全程三四天时间即可轻松到达。 


图为青藏公路当雄县路段旧貌(唐召明1987年摄) 

  1987年初,我从新华社青海分社调西藏分社工作,沿着风雪弥漫的青藏公路一路采访进藏。那时,青藏公路的旅行还十分艰苦,沿途兵站住的是土坯房和板房,八面来风,冰凌满壁,不得不戴着皮帽子睡觉;吃的是脱水菜、土豆和萝卜;跑的是载重量小、速度慢的“老爷车”。  

  2015年盛夏,我从拉萨乘汽车再走青藏公路到西宁,乘车已变成了一种神奇、圣洁、美妙的观光之旅。一幢幢设备齐全,美观实用的楼房取代了简陋的土坯房和木板房。载重量三五十吨的重型卡车替代了过去载重量仅有四五吨的“解放牌”等卡车,单车运输效率成倍地增长。不管是穿越茫茫草原,还是翻越唐古拉山口,在青藏公路来往穿梭的车辆平均时速都在八九十公里以上,平整的路面十分舒适。路好走了,千里风雪青藏线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处处饭菜飘香……目前,青藏公路已是我国西部地区运输效率最高、运营数量最大的高原公路。 


图为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唐召明摄) 

  说起青藏公路,运输蜂蜜的天路华通运输公司王杰师傅感慨地说:“天路,已不再是难行的天上之路!我一个人驾驶汽车、在不影响休息的情况下,4天4夜就从雪域高原来到了京城,就连通过常被大雪阻断的唐古拉山时也十分顺利。‘天路’早已没有颠簸、被阻之苦!” 


图为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普通柏油公路、青藏铁路三路并行在藏北高原(唐召明摄) 

  青藏公路这座“幸福的金桥”,让西藏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祖国大家庭中,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变化!(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