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驼铃声声】“必须把任务完成再回去!”

发布时间: 2024-04-23 21:40: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如果你了解莫河驼场的往昔,走近一首首平凡人写就的不朽史诗,你会坚信,纵使70多年过去,曾经的喧嚣渐渐归于沉寂,每当驼铃再次响起,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驼队便不会被遗忘。因为,那是驼铃,更是前进的方向!谨以此系列,致敬青藏驼队革命先辈,以及将“两路”精神和“驼工精神”刻在血脉中的每一位英雄。

  我叫张尚云,从小在莫河驼场长大,是地地道道的“驼三代”,我的外公、父亲都在驼场工作至退休。

  记忆中外公身材高大强壮,总是很严肃,我们小孩子跑到他跟前,他就那么一笑,再不说话。直到我上小学五六年级时,每次回老家去看望外公,还感觉他的脸特别严肃,仍是怕他。

  但有一个场景,至今印象深刻。我每次从青海到甘肃老家,外公都会带着我到后院,他在那种了一棵李子树,他喜欢把我抱着,高高举到上面让我摘李子吃。虽然他脸上没有特别灿烂的笑容,但我能感觉到他心里特别高兴。他喊着我的小名,让我觉得亲切。


图为张尚云的外公马维雄获颁的青藏筑路纪念章

  驼场的子弟大都对前辈们的事迹有所了解,小时候经常听父辈们讲这些事。记得外公给我讲过,他是西藏运输总队队员,还曾是驼队里的小队长,一个队拉10峰骆驼,主要往西藏运送粮食等物资。路途遥远,海拔又高,他们的工作充满艰辛。外公还会提及,过通天河的时候死伤非常惨重。每当听到这里,我总觉得那是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但外公说,“驼队每个人都知道,只要是出来了,必须把任务完成再回去!” 

  听老一辈人说,当时驼队里有个顺口溜,“出谋定计的孙兆存,胆大心细的马维雄”,足见外公是个直白刚硬的人,主意办法特别多,我想这让他具备了当小队长的能力。父亲总跟我说外公这么厉害,和他名字里有个“英雄”的“雄”字不无关系。

  姨娘曾说起,外公当时对底下的队友要求非常严,不管驼队拉的是什么,目标只有一个——把所有物资安全送到西藏。在整个运送过程中,驼工是不能骑骆驼的,另外,哪怕物资露出来一点点,外公绝不允许队友拿任何东西。

  参与完成随军进藏、运粮援藏、修筑青藏公路等任务后,外公在驼场负责放骆驼。那时候,家里做饭、取暖烧的不是羊粪就是牛粪,再就是骆驼粪。外公每次回来都拉着两峰骆驼,驼着几包骆驼粪,直接卸在一个专门存放的地方,还会带回自己省下来的一些粮票。

  外公对骆驼感情很深,在心里已经把骆驼当成自己的“哑巴兄弟”,谁也说不清他们牵着骆驼走过了多少路。如果不是后来因受伤提前退休的话,我想他会一直跟骆驼在一起,在我印象中,他每次回家的时候都拉着骆驼,骆驼也特别听他的话,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我记得,外公去世前不久,我回老家探望,见他正蹲在墙根儿吃饭,这是他多年在外驼运形成的生活习惯,那一刻,我仿佛从他脸上看到他过去经历的很多很多……

  父亲对外公十分敬重,说外公对他的影响很大,不论做什么工作,必须得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干一辈子。我从1994年在驼场工作,到现在也有30年了。我感到,老一辈不怕吃苦不怕累,尽心尽力去做一件事情的精神,在“驼二代”“驼三代”身上,一直存在着,我们还是有这么一股劲儿。


图为2024年4月,张尚云和驼场的同事们一起参加植树活动

  通过挖掘红色资源,我们现在已经成为省级红色教育基地。作为驼场项目方面的负责人,我希望寻找一个突破点,把红色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莫河驼场的历史,了解“驼工精神”和“两路”精神。记得小时候,大家住的都是最简单的土坯房,我的同龄人还有在窑洞出生的,那是我们最早的民居,现在大家住上了楼房,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所以,没有什么会让我们觉得困难到不可逾越、战胜,因为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和他们的上一代人已经把苦吃完了,我们这代人要一步一步接着走,让驼铃声在今天更加响亮。(中国西藏网 青藏线报道组/吴建颖 王茜 姚浩然 巫姗燕)

(责编: 李雨潼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