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凝铸了汉藏之间的血脉联系。
一座“七星抱月”建筑结构的院子,勾起了茶马古道上有迹可寻的回忆。
一方“裕国兴家”的楠木牌匾,道出雅安地区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
这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险的沧桑商道,随着1954年12月川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崇山峻岭间、茶马古道上人背畜驮、日夜兼程的运输时代宣告结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了解到,川藏茶马古道蕴藏了太多的传奇和故事……
姜家大院正门 摄影:易文文
故事始于姜家大院,人称“姜院子”,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民主路187号。姜家大院是传统四合院结构,共三进院落,一、二进院修建于明代晚期,三进院及别院修建于清代早期,因姜氏家族居住而繁衍数百年,是川藏线上名噪一时的“裕兴号”茶厂旧址。
大院前门额匾书“裕兴茶店”,这是雅安境内一个保存完好的清代茶号,是茶马古道文化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推开古宅大门,幽静的空气中传来青草的味道,阳光斑驳地洒在院子中,天井周围长满生命力旺盛的青苔。百年风云变幻,那些远去的故事如今就像青苔嫩绿的颜色,在岁月的沉淀中历久弥新。
《姜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中,荣华公随季父姜琦公从洪雅来荥,白手起家,始以铸银为业(为客户将碎散银铸成一两、五两、十两银锭)。县城一豪绅妒忌其生意红火,某日乘荣华公酒醉,寄存碎银一封要求加工成锭。公醒后,见全为伪银,仍照数以真银易之。豪绅隔日来取,拆封检验,无言而去,自此姜氏诚信之名誉满全城。
1939年,刘文辉主政西康。为缓解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成立“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不允许私自制茶销售入藏。姜家为了履行之前的商业合约,雇背夫将茶从荥经背到雅安,用竹筏运到乐山,通过水路运到武汉后,通过货车运到上海,经远洋货轮运到印度,再从印度进入西藏,如此辗转周折,只为让西藏群众喝上“仁真杜吉”藏茶。姜家茶叶在藏族群众的口碑中大放异彩,重质讲信的姜家人也渐渐积累了名望。
姜家大院“裕国兴家”的牌匾 摄影:易文文
跨过姜家大院门槛,老屋旧檐,几重云天。大门匾额上书“裕国兴家”四个醒目的大字,从光绪元年到光绪三年,有两任县官先后三次为姜氏题写匾额,足见当时姜氏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裕国兴家”四字的字体遒劲敦厚,雄健流畅,其所蕴含的意义,鲜明地体现出房屋主人的思想与追求,道出了姜家大院和姜氏家族一直以来的立身之本。
大院占地2000余平方米,属典型的木结构穿斗式建筑,其屋面荷载和楼面荷载,由桷角及楼板传递给檩条,再由檩条传给木柱,木柱再将荷载通过柱基传达到地基,建筑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简单明确,所以大院经受数百年风雨和地震雷击,依然非常牢固。大院的门、窗、屋脊、柱墩等方面富有艺术特色,精细的镂雕与浮雕构思巧妙、栩栩如生,蕴含了鲜明的川西民宅特色,反映了荥经一代边茶富商的文化修养,也体现出我国忠孝礼仪、福禄寿喜的思想文化内涵。
1939年,孙明经所拍摄到的姜家大院大门 翻拍:易文文
1939年,中国电影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时任金陵大学教师的孙明经对西康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也为姜家大院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他拍摄到当时姜家大院大门口的情景:“裕兴茶店”的匾额下,挂着“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制造厂”的木牌,大门两边各放着一背茶包,均为九条,左边有一位女背夫,正在打捆茶包,整个茶包预估有200斤,而在当时,男背夫所要背负的重量要达到300斤左右。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留下了无数马帮的艰辛足迹和被后人传颂不绝的商贸传奇。斑驳的古道上,哒哒的马蹄声早已远去,而古道所蕴藏的文化遗产却绵延不尽,姜家大院的故事也依然鲜活,“裕国兴家”的理想也依然在延续。(中国西藏网 文/易文文 张萌萌 张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